十六个字凝练暨大精神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2:14 信息时报 |
“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刘燕 通讯员 陈文举)明天,暨南大学将迎来100岁的生日,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早在半年前,全校师生及毕业校友就展开了“暨南精神”的大讨论,准备把它作为百年校庆的重要礼物,呈现给全体暨南人共享。 几经风雨暨南屹立不倒 信息时报记者(下称“时”):暨南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蒋述卓书记(下称“蒋”):经过历时半年的大讨论,暨南人把暨南精神凝练为十六个字“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据考,暨南大学是少数几所未改校名的大学之一,虽然历经几番风雨飘摇的生死考验,“暨南”仍屹立不倒,“暨南”二字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暨大成立之初就是以吸引海外华侨学子回家溯源为宗旨,这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开放,所谓“宏教泽而系侨情”就是宏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向散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宏扬中国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使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都是暨南精神的体现。 十六字浓缩百年文化底蕴 时:在校园里,暨南精神具体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蒋:暨南精神不仅被充分体现在暨南大学的百年历史中,也充分体现在暨南大学的校徽、校训和校歌中。“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这十六字暨南精神,用词典雅,内涵丰富,包容性、伸缩性极大。既吸收和容纳了暨南大学的百年文化底蕴,又突出了暨南大学的侨校办学特色和大学个性;既坚持了暨大的核心价值观(用“忠信笃敬、知行合一”来表达),又突出了两条主线:一是奋斗,包括奋斗历程和奋斗精神(用“自强不息”来表达),二是宽容(用“和而不同”来表达)。 “忠信笃敬”:就是做人要忠诚、要有信用,要笃实,是暨南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重要载体,其融爱国、爱校、务实、诚信等于一体,展示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这从暨大创办之初的专业可略见一斑,“自有暨南,便有商科”,暨南大学开办的商科、会计、航海、矿业、水产等专业都体现了当时创校之时的实业救国的思想,同样也代表了当代暨南人务实的精神,是师生们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知行合一”:这是暨南大学的优良传统和人才素质优势。暨南师生具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优良传统。早在真如时期,学校就成立了知行学会。该学会旨在“努力求知,知行合一,把求知和实践结合起来,建设强大祖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暨南大学十分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的培养。校史上首届商科学子组织“经济视察团”,沿沪宁津浦胶济路,自青岛渡大连,并沿南满及京奉铁路视察各地商业状况;当代暨南学子秉承前人之志,注重实践、勇于尝试、边学边用,这种务实的作风令他们在各方面游刃有余,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自强不息”:是暨南大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最突出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 客观地反映了暨南大学三落三起、五次搬迁的悲壮历程。暨南自诞生之日起,可谓命途多舛。历经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江浙军阀混战、“一二八”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又经历了解放后的各种运动和磨难,暨南一次又一次的起伏荣衰,考验着一代代暨南人。然而一代代暨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向前,坚持办学。尤其是抗战时期,学校避迁“孤岛”,南迁闽北建阳,飘泊无定,靠借用校舍分散教学。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在广州重建。为了美化校园环境,从校领导(陶铸、王越、梁奇达等)到普通工作人员,从教师到学生,从内招生到外招生,大家齐心协力,用人力挖出了如今牵动无数暨南人情思的明湖。在时代的洪流中,暨南大学这艘航船,沉浮起伏,凭着“自强不息”之精神,坚持办学,始终挺立在时代潮流的风口浪尖上。 “和而不同”:是暨南大学最显著的文化风格和特征。“和而不同”体现了我校侨校性质、办学宗旨、办学观念、多元校园文化特征以及暨南人包容的精神气度,涵盖了“声教暨南、协和万邦、兼容中外”等含义。暨南始终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子,并广延名师。暨南师生虽文化和性格各异,学术观点不同,但仍能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可以说,“和而不同”是暨南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对待不同学术观点的基本态度和准则,是暨大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和谐发展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