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层面的“对话” ———“入世”五年看上海之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3:00 解放日报 | ||||
“话语权”——— 这三个字,对于5年前的中国市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5年后,却已然成为 中国企业、中国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目标。就在“入世”五周年之际,一场对于沪深股市定价话语权的争夺,刚刚在申城落下帷幕。 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的功能,在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股指期货上市前夕,新加坡市场抢先推出新华富时中国A50股指期货,无疑是对沪深股市定价权的一次挑战。为阻止话语权的旁落,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公司一纸诉状,将A50指数编制商———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并最终以胜诉维护了自己的话语权。 但这仅仅是条“底线”。 上海期货交易所做大做强沪铜期货指数,已让上海成为全球三大铜定价中心之一; 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不惜投入创标准,最终让红双喜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乒联的新标准; 国际航运市场上,上海打造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以全球唯一的集装箱运价指数,成为世界航运价格的风向标; …… WTO带来一个开放的市场,更带来一个国际竞争的理念。“入世”五年,上海主动谋求国际市场话语权,在更高层面上与外界“对话”。 从卖产品到卖标准 入世第一年,老百姓最直观的感触,就是“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迅速风靡世界。 “中国制造”出口大幅增长,国内制造业的产量也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业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据欧洲中央银行最新评估,从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间,如果没有从中国进口产品价格便宜这一积极因素,欧元区内的物价指数平均每年会上升2个百分点。 不止是制造业,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也迅速崛起一股“中国因素”力量。随着中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周期,许多大宗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持续提高。统计显示,近几年,在全球贸易额每年3000多亿美元的净增量中,来自中国的贡献量达1500多亿美元,几乎占了一半份额。 “但是,影响力并不等于竞争力。”上海财经大学郭羽诞教授认为。相反,一味追求量的影响力,往往使中国企业陷入困惑。 作为DVD的重要生产国,中国却始终使用着别人控制的国际标准。从汤姆逊公司自成一家的1C到以飞利浦为首的3C,从以东芝为首的6C到索尼、飞利浦等9C联盟推出的“蓝光技术”,美、欧、日、韩企业轮流“坐庄”定标准,而中国企业每生产一部符合标准的DVD机,就得支付100元至200元的专利费。由于技术标准话语权的缺失,业内人士曾预计,照此格局,今后10年,中国音视频产业将不得不向国外企业支付10亿美元的“门槛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