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要获诺奖,科研必须质大于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5:20 新民晚报

  

要获诺奖,科研必须质大于量

  本报讯(记者马亚宁)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还有多远?今天上午8时30分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上,享誉国际的高分子材料专家、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教授意味深长地指出,中国离诺贝尔物理学奖或者化学奖并不遥远,但必须首先转变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能重量而轻质。副市长严隽琪出席了

会议。

  “中国人为何始终无缘诺贝尔奖?”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艾伦·麦克迪尔米德再三强调政府科研管理政策的重要性。在这位多次来中国的熟脸“洋人”眼里,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多以发表论文的数量、篇幅等为标尺,决定科技人员的津贴、项目资金甚至科研头衔等等。但是,这就像一块科技“绊脚石”,阻碍着中国科研人员进行各种开创性研究。

  艾伦·麦克迪尔米德建议,管理者在调整科研体制时应放弃将论文单纯地按篇“数数”,转向看重创新成果被中外学术界的引用次数。“有些'高产专家',会写论文,但研究质量却较低;不少学者几年才能发表一篇论文,但其学术观点却常常被人称道。我所看重的,是世界上未来有多少研究人员对某一篇或某几篇论文引用的次数。科研的价值不在于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5年、10年后,会有多少研究人员有多少次回过头来引用这些论文。”

  “中国学者在各大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上表现如何,也是科学的评价指标之一!”在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看来,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重磅”学术会议就像一个平等的科学舞台,许多颇具威望的世界“名家”来此“论剑”。中国学者在这个平台上的一招一式很能代表其真实的科研水平。

  相关链接

  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是美国得州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与白川英树、黑格尔教授一起,因为有机聚合物的金属导电性的重大发现及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本报记者周馨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