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义乌为何能成为浙江建设节水型社会典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5:45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11月15日电 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既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巨大挑战,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水资源极其匮乏的义乌,通过开源、节流、治污三管齐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水荒,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年5月,义乌市水务局被水利部评为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并成为浙江省三个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义乌市又被确定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那么,义乌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有着怎样的经验呢?11月14日、15日,第二期“

节水中国行”记者团的十多家中央媒体来到义乌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调查采访。

  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是第一期“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记者们在西北、华北地区采访中最深刻的体会。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瓶颈制约警示我们:建立节水型社会已经刻不容缓。于是由中宣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四部委同时发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一批中央级主要媒体的记者组成第二期“节水中国行”记者团,以“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宣传主题,深入全国六个省、直辖市采访节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记者此行在义乌重点采访了浙江金哥针织有限公司印染废水回用、浙江蜜蜂集团味精废水治理等工业节水的代表企业和义乌农贸城秀禾农业有限公司、浙江森宇实业有限公司等农业节水的典型代表。

  10月,在四川绵阳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义乌市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这是浙江省第一个被确定的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也标志着义乌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和节水工作再次得到上级部门认可。义乌市水务局负责人在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表示,他们将与相关部门携手共建,按照水利部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和节水工作指标。同时,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水务部门、节水部门的管理水平,继续推进水务体制改革,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改革新突破。

  多年来,义乌市以强化水资源管理为核心,以规划和制度建设为抓手,以编制实施方案和用水定额为重点,以加快项目实施为保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2006年5月,义乌市被水利部评为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并成为浙江省三个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开始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义乌市水务局局长王碧荣说,义乌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这是浙江省第一个被确定的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也标志着义乌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和节水工作再次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

  王碧荣告诉记者,义乌相关部门通过前期的调研认为,目前建设节水型社会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资源超采、城镇供水管网建设滞后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等难题。为此,义乌市政府制定了《义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结合节水型社会相应的指标分析,制定了一系列对策,并计划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宣传发动、建设实施和深化巩固三大阶段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目前,义乌已经确定将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市长办公会议目前已讨论通过《义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实行开眼节流并举,并确定分三个阶段在全省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主要是通过工程、经济、行政等各种措施,开源、节流、治污并举,把节约用水当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最根本途径”这个指导思想,《义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在2010年12月底前,分阶段完成宣传发动、建设实施和深化巩固三大步骤。

  目前,义乌建设节水型社会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资源超采、城镇供水管网建设滞后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义乌市相关部门根据节水型社会相应的指标分析,制定了一系列对策: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在2005~2010年间,分阶段进行水价调整;居民用户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证率,力争到2008年实现全市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全面开展智能化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减少抄表时差和误差,实现用水实时监控和计量,并大幅降低安装费用;在居民和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生活节水器具,如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全面建设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包括分质供水工程、双江水利枢纽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