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陈化粮”为何屡屡“陈渣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7:31 国际在线

  作者:何勇海

  央视14日晚“焦点访谈”披露,吉林长春市万顺华饲料有限公司将变质的陈化稻谷倒卖出去加工成大米流入市场。今年9月21日,该公司通过吉林省陈化粮竞价交易会购得2.8万多吨、2000年以前入库甚至1989年入库的陈化稻谷,将它运到了辽宁省辽中县杨士岗镇星晨粮谷加工厂,在那里把陈化稻谷加工成大米,以9毛多钱一斤的价格进行了销售。当地负有

监管职责的工商局对此拒绝做出解释。(11月15日中新网)

  据专家介绍,陈化粮是已变质的粮食,在储存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尤其可以导致肝癌。因此国家明文规定,陈化粮只能“一步到位”地卖给有陈化粮购买资格的饲料和酒精生产企业,只能用来生产饲料和酒精,倒卖、转让、擅自改变用途都属于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对陈化粮的销售处理要“全程监管”。尽管制度如此严格,某些人却还是打起了将陈化粮“整容变脸”、充好粮谋利的主意。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每当有陈化粮“陈渣泛起”的新闻,公众首先追问的是,陈化粮“变身”口粮的背后,有多少行政监管行为在“陈化”?关于粮食的一系列经营活动,有粮食部门管收购资格、工商部门管交易,有质监部门管质量、卫生部门管卫生等等。陈化粮大量“变身”口粮,何以为数众多的监管部门竟然都视而不见?经验表明,没有油水的领域没人爱管,有油水的领域捞到油水后放行的现象比比皆是。查处陈化粮的板子,的确应该打在监管者屁股上。但笔者也认为,查处陈化粮的板子,更应该从源头上打在某些粮食部门的屁股上。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么多的陈化粮从何处而来?为何我们一方面喊着粮食危机,另一方面仍在大量拍卖“陈化粮”?在粮食市场放开而粮价又不断攀升的当下,一般粮贩恐怕不会积压粮食使其变成陈化粮。而国有粮库储备粮食往往是一个系统、一个部门封闭运作,体制的滞后和“衙门”作风,使之在经营上缺乏勤进快销、及时轮换、不再产生陈化粮的动力,加之新粮、陈粮、陈化粮之间存在着诱人的差价,从客观上给了不法官吏以可乘之机,要么将国家优质粮当做陈化粮,处理给系统内的粮食企业,使其变相牟取暴利;要么将大量粮食搁上个三年五载,使之陈化,到头来自己大做陈化粮“生意”。据说,在粮食系统内部,倒卖、转手倒卖陈化粮从中渔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让人匪夷所思的还有,明知陈化粮对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具有很大“杀伤力”,粮食部门为何竟然要将它当作“宝贝”一样实行竞价拍卖,从而价高者得呢?无非是为了小集团和局部利益。而某些企业拿高价“抢拍”来陈化粮,去生产饲料和酒精划算吗?显然不划算,会不会改变它的用途?考察一下陈化米和新米价格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日见匮乏的市场诚信,这种怀疑绝不是杞人忧天。粮食部门“眼红”陈化粮与正常粮食的差价,将陈化粮高价拍卖,间接推向口粮市场,它影响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形象,也使政府的公信力再度遭受重创。

  说穿了,陈化粮“变身”口粮大量流入市场,是粮食部门的“体制性黑洞”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合力生产”出来的“怪胎”,因此仅仅高呼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远远不够。在强化工商及质检执法部门的参与,加大责任和法律追究力度之时,还得打破粮食部门一统陈化粮处置天下的格局,使陈化粮的拍卖上市处于国家职能部门的监督制约之下,体制内循环方式,必然滋生行业保护主义和不正之风:只管我赚钱,哪管它洪水滔天?

  而眼下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销毁库存的陈化粮,这固然会带来一些经济损失,却可以一劳永逸地杜绝这些有害大米流向市场。毕竟,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与民众的健康相比,这一点点经济损失又算得了什么?

  

  审稿:蒋丽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