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郑振铎暨大最后一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53 南方新闻网

  1941年12月8日,按学校事先决定,看见日本兵出现即停课

  郑振铎暨大最后一课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出生在浙江永嘉。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藏书家和目录学家。1935-1941年期间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兼中文系主任。1958年10月18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在暨大的爱国讲台

  从1931年起,郑振铎曾在燕京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35年,受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之邀,郑振铎举家迁往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他在暨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和敦煌俗文学等课程,期间还创办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

  抗战爆发后,郑振铎与文学院周谷城、周予同、方光焘、李健吾等教授在讲台上宣讲爱国主义思想,并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了《救亡日报》,并与胡愈之、许广平等人组织起地下出版社的“复社”,出版有《鲁迅全集》、《西行漫记》和《列宁文选》等,影响深远。

  泰戈尔的中国介绍人

  世人熟悉郑振铎,除了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外,他所翻译的外国作品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开始翻译俄国小说,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经过郑振铎的介绍为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悉。在同时期,郑振铎还把泰戈尔介绍给了中国人,他翻译的《飞鸟集》、《新月集》影响非常大。

  最后一课

  1941年12月8日,日本在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同一天早上,占领了上海的租界。一大早,学校以何炳松校长为首,召集包括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在内的负责人会议,作出了一个悲壮决议: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国旗经过校门时,立即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结束。

  今年已经86岁的计秀卿老人当时是暨南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她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天的会后,她的导师郑振铎走进教室宣布了学校的决定,然后照常讲课。

  郑振铎的这一课讲得格外清朗、亲切。大约在10点30分,郑振铎从教室门口看见几辆载着日本兵的军车来了,他合上书本,挺直身子,以坚决的口气宣布:“现在下课!”同学们一齐起立,默不做声,几个女生情不自禁地啜泣起来。

  这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大上的最后一课,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抗战胜利后,因为他继续反对国民党的亲美卖国政策,便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蒋介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

  以下为郑振铎先生原作《最后一课》——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又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的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合上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楷体部分原载《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版第40-46页,本报有删节)

  【学术权威】

  姚新生(1934-)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长期致力于中药成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他先后从多种中药中鉴定了100余种活性成分,30余种为新化合物,填补了国内空白。

  钱清泉(1936-)我国著名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开拓了“铁道微机监控与综合自动化”的研究方向,位居电气化铁道监控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

  陈星旦(1927-)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我国第一次核试验中,他负责测定爆炸的光辐射威力。他在我国开拓短波光学技术研究领域,提出具有先导性和系统性的科研项目。

  【我的大学】

  周月龄

  暨大历史系1978级

  返港度假发现两古窑

  “在暨大读历史,我最陶醉于与老师、同学一起分析鉴赏碗碟碎片。”周月龄生于香港,1978年入读暨大历史系,醉心于碗窑的考古。

  利用寒暑假期间返港度假之机,周月龄多次到碗窑村实地考察,追溯碗窑的历史陈迹,寻找到不少的实物资料。开学,她把这些收获物带回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鉴赏、分析。这些生活用瓷,包括碗、盘、碟、杯、灯盏、酒盅等碎片,上面有绘画或印花,笔法简练、自然、粗犷,有些还很草率,显然是古窑的遗物。周月龄的收获,得到了同系港生江炳强等的协助,有空便一同去碗窑寻觅和挖掘。“工夫不负有心人”,周月龄在上碗窑村发现了两座古窑遗址。经考证,一个是“馒头窑”,一个是“阶梯窑”。

  周菁

  医学院医疗专业1985级

  土风舞引领高校潮流

  周菁回忆,上世纪80年代,暨大刚复办不久,就吸引了不少港澳生。内地生和港澳生的融合,使暨大成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汇之处。内地生的踏实勤奋与港澳生的活跃创新交相辉印、相得益彰。

  当时暨大已经创办了近50个社团,社团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现在仍是“暨大一绝”的东南亚土风舞和每年一届的“北极光歌咏比赛”便发端于80年代末。许多社团还走出校园,成为广州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1986年的秋天,医学院组织过一次校外义诊,我们一行几十人一大早便在烈士陵园摆开摊档。起初,一些市民仍心存疑虑,就诊者寥寥。后来,队员主动、热情向路人宣传,前来的市民剧增,我当时负责血型测定,第一次为别人扎手指验血时有点紧张。但经过一天后,技术便非常娴熟了。”

  那时暨大不仅课外活跃,课堂上也常常锐意创新,老师经常尝试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杨志群

  企业管理专业1989级

  课外实践很重要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做兼职的人很少,“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学生,他们并不在乎能赚多少钱,主要是想多接触社会。”杨志群是潮汕人,回想起当初,他认为自己当时还未意识到社会经验的重要。

  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于80年代中后期在暨大活跃起来,一些头脑精明的学生们甚至率先走出校门,联系企业为社团活动拉赞助,这就成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各社团都必不可少的“公关”。

  当时学生的自由度很大,男女生可以在对方宿舍自由进出。“但在选课上就不行,必修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能根据喜好选择的选修课却很少。”

  采写:本报记者王瑾图片均为本报资料

  图:

  郑振铎曾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姚新生

  钱清泉

  陈星旦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