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农民工经历3次代际转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3:43 大众网-农村大众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本周刊文对中国城市农民工的代际转换问题进行剖析。文章说,从一代农民工留不住到二代农民工不回去,再到三代农民工回不去,这三个年代的农民工正在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居留特点。

  文章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有农民工200多万人,到了2006年,则达到1.2亿人以上。与农民工数量增长相伴的是中国城市农民工进入了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目前正

处在第一代农民工向第二代农民工快速转换的时期。文章说,上个世纪80、90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开始逐步退出城市,他们的子女开始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按年代来分,第一代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二代农民工就是目前居住在城市的主体农民工。由于外出打工的收入往往高于在农村的收入,并且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农民工问题力度的加大,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开始能够获得最低的社会保障,于是许多人把子女带到城市生活,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农村甚至仅有老人呆在村里。而那些跟着父母在城市生活并且接受教育的孩子,就有可能和未来的进城务工人员一起成为三代农民工。

  文章说,对于一代农民工,由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受教育程度非常低,在城市中主要从事露天重体力劳动,多数人还要兼顾农村的田地,属于流动性极强的群体,曾经一度被称为盲流。这一代农民工在二元结构下很难获得城市居民的认可,加上无法享有城市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不高,很难居留在城市。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人在城市里面无法找到工作后,开始大量退回农村。与一代农民工不同,二代农民工无论在受教育程度,还是在工作条件上,都要优于一代农民工。对农民工的年龄结构的调查显示,目前,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这些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虽然依旧较低,但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已经占66%,高中文化教育的占11.5%,并且这部分人中有16%—30%的人接受过就业培训。尽管他们在城市从事的职业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但是就业结构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工厂、车间,在相对好的环境里从事劳动工作。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0.3%;建筑业占22.9%;餐饮、服务、批发零售业占21.7%,其他占25.1%。这些农民工尽管在户籍上还是归属于农民,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实际上从离开学校后就进城务工了,很少参加农业劳动,不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回到农村,将很难胜任农业生产。并且,这一代农民工虽然也存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但是城市生活、工作的经历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他们开始有了较强的主体意识,不再认可自己的农民身份,对家乡的社会认同程度在下降,对城市的认同程度高于一代农民工,也更加倾向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这些人在步入40、50多岁后,他们在城市里同样难以找到工作。由此,一方面他们将不易获得谋生的条件,并且难以拥有留在城市里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个基本缺乏农业生产技能的群体也很难重新回到农村。而如何安置这部分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群体,或者设法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留在城镇里面,这将是未来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三代农民工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因为这个群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取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施行情况,还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比起他们的祖辈、父辈要高得多,随着政府提供给农民工的保障逐步到位,这些孩子将在城市里接受较为完备的教育,甚至将来可能获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升学机会。这些孩子更加不具备农村生产、生活的各种技能和常识,对于土地的疏离感也更加强烈。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方面感受到城市带给他们的不适应,另一方面他们几乎认为自己就是城里人,让他们回到偏远的农村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几乎不可能。这个庞大的“三代农民工”可能跟父辈一样,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发展,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和丰富的资讯,他们的主体意识会更强,也会在学习城市的各种规范中培养现代化必须的基本素质,获得适应社会化生产的技能。事实上,这个过程的持续演进,契合了党和政府提高人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可能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助推力量,并培训出和谐社会必需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建设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