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偷听”也是一种文化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3:50 四川新闻网

  说心里话,我对流行相当热衷。比如有关“八分钟交友”活动差不多在四年前我就知道在北京和上海很流行的,无奈当时深圳还没有这种活动,不然肯定也会去试试。今年情人节我还在一位做电视的朋友的博客中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是一群单身年轻人,在网上相约情人节这天穿着统一的T恤衫到深圳最繁华的地方聚集,然后悄悄散去,类似于那种“快闪族”吧。这些新奇的姿态总是很吸引我。所以,当“偷听城市”一词出现的时候,便立即抓住了我的眼球。

  有一个叫弗里德曼的美国人突发奇想建立了一个“偷听纽约”网站,专门记录纽约市各色人等的谈话瞬间。据说如今网站一个月有四百万的访问量。受他的启发,一个名叫“小刀断雨”的网民如法炮制,在网站论坛发表了一篇《偷听北京》的帖子。短短一个月,此帖点击率已突破4万,并被许多论坛转载。“小刀断雨”也当仁不让成为了网络红人。

  “您抱这么大块玻璃,扎到人怎么办?即使伤不到人,也会有潜在的危险。买票,算两个人的!”——973路,一个民工抱着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玻璃挤上了车,引起了其它乘客的不满。

  以上是《偷听北京》中的一个片断。这样的帖子引发了连锁效应。就像“八分钟交友”和“快闪族”的流行一样,一时间,“偷听成都”、“偷听西安”、“偷听长沙”等系列蔓延网络。当然,深圳人也是不甘落后的,“偷听深圳”也在网络上悄然现身。“其实我们就是个跑江湖的”——一个深圳人这样记录他(她)的同事给大学同学打电话时说的话。

  或许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想要了解别人的生活,有人更认为“有价值的偷听是一种文化”。说到“文化”,我认为至少应当是流传很广而且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生命力的东西。那么“偷听”能否成为文化呢?它的流传看起来是很广了,我也很想加入其中“偷听”一把。不过,这样的“偷听”究竟有多久的生命力,几天前还竖着耳朵“偷听”的人如今是否已经“偷听”疲劳,还得让时间去检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