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我们还是被“哭穷”副教授给涮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3:51 四川新闻网

  前一段时间,北大副教授“阿忆”网上抖搂工资哭穷,着实感动过不少网友。事情尚未平息,就有媒体透露:“哭穷”教授喜迁新居啦,新居是刚在中关村附近新购置的一套豪宅,价格差1万不到300万,首付90万。“阿忆”称,他计划两年内还清按揭月供的贷款本息共计460万。(11月14日《北京晚报》)

  原来“哭穷”教授在哭穷之际已在教学之外兼了两份差事--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策划

和一份电视杂志的总编辑,年收入不下一二百万(来源同上)。300万豪宅住上之后,估计“阿忆”没必要再网上“哭穷”去了,当教授不挣钱,咱也干脆不指望它,反正有的是挣钱的门路。有了钱心里自然就平衡多了。

  可是回想一下“哭穷”事件,想想“阿忆”当时“楚楚可怜”的样子,总觉即别扭又好奇。北大那么多教师,工资比不上“阿忆”的肯定不少,他们这些年都是怎么过的,为什么单单“阿忆”一个人站出来哭穷?

  我觉得首先是一个职业认同问题。“阿忆”虽然身在北大,但并未将自己与教师身份挂起钩来,入了乡了随不了俗。他还把自己定位在日进千金的大编导、名主持人之上,用《南方周末》的话说“他是揣着一本厚厚的存折来到北大教书”,“本来就是一个富人”。全身散发着贵族的光芒咋就领着穷教书匠的工资。角色的乱位让他深感委屈——严格地说应该是优越,由委屈引发的哭穷行为实际上也是“阿忆”在有意无意摆弄他的优越感。

  再一个是对职业的认识问题。教师是什么?领国家的饷干育人的活,一教书育人的职业,朴实平淡,距奢华千里之遥。不知道“阿忆”是怀着一种什么期待进的北大,我想至少不是冲着教书育人而来。1987年26岁的陈章良从美国获博士回国教书,被聘为北大副教授的时候,拿的是每月250块钱的工资,住的是系主任家里的一间猫屋(和猫同住一个房间),(《时代潮》2004年17期)但凭借着对职业的爱好还是一路走了过来。换了“阿忆”还不哭翻了天。

  记得“阿忆”哭穷之后,媒体都把关注的视角聚焦在那张4786块钱的工资单。现在想想大家还是被“阿忆”给涮了。按照“阿忆”的消费水准,别说4000多块,再涨上十倍,就算一月40000(可哪个学校又出得起),那还得6、7年不吃不喝才能住上300万的豪宅,谁又能拦住他照样哭穷?所以“阿忆”哭穷只是一个游戏,摔出话题,让富人唏嘘穷人愤怒,至于他自己,则早已将此事忘了,他压根就没指望那点钱过活。

  [作者:刘道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