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郭德纲相声:传统的胜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4:32 国际在线

  作者:刘芳

  郭德纲相声,从鸡年红到狗年

  狗年新春,大年初三到初八,从天津、从河北、从山西以及从北京城各个角落准时准点赶往前门广德楼的人们,就为了看一场年前门票即已售磬的相声专场———德云社相声

开箱(新年第一场演出业内俗称“开箱”)晚会。开场前夕,门票在“黄牛”手中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原价的三倍。

  晚上7时整开场后,还有很多相声迷盘桓在小剧场门外。有人半开玩笑问:“有卖站票的吗?要连站票都没有,干脆卖我吊票挂墙上算了,一个钉儿能吊俩人呢”。而此时,场内气氛火爆,台上演员抖出的一连串“包袱”更是让台下观众前仰后合,更有观众跟随着“德云班主”郭德纲的太平鼓词一字不拉地轻声唱和。一个年纪看上去不超过25岁的男士笑着对记者说:“这哪是听相声,整个儿就是一春节联欢晚会嘛。”

  2005年冬天,一个叫做“郭德纲”的名字一夜之间蹿红了大江南北。“去听郭德纲的相声”,成了年轻一族中走俏的新时尚。他的相声迷自称为“钢丝”,而资深钢丝则自封为“不锈钢丝”。中国的大众传媒,更是破天荒开始对这位从小剧场走出来的年轻相声演员进行了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的集中报道———先是占据大小报纸的娱乐或社会新闻头条;接着是电视台开始不惜辟出大段时间专门谈论郭德纲和播出他的相声;网站也不甘寂寞,网络直播、郭德纲的个人博客、相声网站,同样赚取点击率无数。

  这一切,媒体一语概之“郭德纲现象”。

  事实上,郭德纲和他的北京德云社的同仁,此前在京城前门大栅栏说相声,已整整10年。从10年寂寂无名到一夜成名,人们用不同的眼光审视着正在成为时尚符号的郭德纲。

  回归传统成就了郭德纲?

  一个从小剧场走出来的相声演员,因为在民间火爆而引来媒体关注,这和以往人们思维习惯中的电视相声,或者说是以往相声火爆起来所遵循的路线,看上去截然不同。

  有人这样评价,郭德纲的相声,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能够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不断地、大量地抖出很熨帖的小“包袱”,其间又不乏功底扎实的其他曲艺表演形式,如评书、大鼓、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内容一直在出新,紧随时代潮流;郭德纲本人能文能武,能说相声,也能写本子,善于为自己的相声增加鲜活的生命力。小剧场的形式能随时调动观众情绪,形成热烈的互动,并随之带来很好的口碑。他的相声专场,常常犹如联欢晚会般引发群众的无意识狂欢。

  郭德纲相声里的主角都是老百姓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梦想发大财的小年轻、喜欢有事没事胡吹的小市井,总想占点儿小便宜,总想使点儿坏。还有那些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家什物件:炸酱面、驴肉火烧,847、300路……不定台下哪位观众就是刚刚美美地吃了一顿驴肉火烧加炸酱面坐着300路公交车花20块钱来看德纲演出的,听到郭德纲台上的花活,怎么能不发出轻松会意的大笑?

  无论用什么评价体系去判断,鸡年里的郭德纲是成功的郭德纲。在他自任斑竹的“相声公社”里,不少人为他属于马(三立)派还是侯(宝林)派而争论着,但没人否认他走的是传统相声的路子。网友“生锈钢丝”这样评价:郭德纲的成功无非就是把前人的老段子老做法重新传承和改革了。

  比如眼下很火的《西征梦》,本是一个清朝末年创作的节目。当时的艺人这样说:做梦去见西太后,请了一道圣旨领军去打太平天国;民国时代被艺人们就改成做梦去见袁大总统,带着兵去打军阀;而现在的郭德纲则说是做梦见到布什总统了。仅仅改了一个调侃的对象,而相声原有的脉络、笑料、“包袱”都没动。

  另外,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相声尽管并非郭德纲首创———早年间就有姜昆开设昆朋网站推介相声,但郭德纲创立网上“相声公社”、自任版主,却也因为其态度的真诚而聚拢了无数的年轻网民。

  眼下,无论是在“相声公社”还是“新浪博客”,网民都能与郭德纲自由交流。作为“斑竹”的郭德纲,不仅抖搂当年练功的苦难、无人赏识的冷暖自知,也时有关乎相声发展的困惑情绪之自然流露。

  掌声与棒喝中,郭德纲还能红多久

  会说600多段传统相声、十年如一日在小剧场坚持说相声的郭德纲,在一夜成名的同时,却也经历着各种目光的考量。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相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又坎坷的时期,期间出现了《假大空》这样轰动全国的力作,在马季等人的带动下涌现出杨振华、王志涛、姜昆、李金斗以及后来的牛群、冯巩等,他们在继承相声本体优长的同时,结合各自之长对相声的发展做出了不同方向的探索。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脱胎于戏剧的小品作为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艺术形式在荧屏及舞台上“抢”走了相声的风光。加上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这些原本属于相声界或曲艺界的明星们相继“跳槽”从事小品创作和表演,致使相声的创作渐趋萎缩甚至停滞,就连坚持守在相声阵营中的侯耀文、牛群、冯巩等人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被小品同化。相声进入低谷。

  而在相声走低的十几年后,社会突然空前地对一个相声演员给予了这样的关注,有人在兴奋:相声的春天到来了。

  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20多年以来一直呈衰落曲线的相声已经负载不了太多的文化意义,放低姿态、回归传统,又恰好与现代文化发生了碰撞,郭德纲就这样把传统相声复兴了。郭德纲对于相声的意义,类似于赵本山对于小品的意义。

  然而,面对网友给予的“无可争议的新一代旗手”的评价,就连郭德纲自己也在尽力回避———“相声不可能只靠一个郭德纲来挽救”。

  北京某媒体这样报道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对郭德纲的评价:“他的相声比我贴近群众,比如他说‘我坐300来的’,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老百姓都知道‘300’指的是公共汽车。我常年开车,所以比较陌生。”但姜昆也提醒郭德纲,“贴近群众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避免庸俗化,不要因为只要能让观众笑,就不惜一切手段,节目通俗而不庸俗,是相声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声演员孟凡贵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传统相声里也不一定全是好东西,为此侯宝林曾在上世纪50年代就搞过“相声净化运动”。譬如,旧社会有个王爷让一个相声演员不说一句话就把观众逗乐,结果这个演员一上来就把裤子脱了,台下果然笑成一片。但达到如此“笑果”的却绝非好相声。孟凡贵认为,倘若现在还在相声里说一些打擦边球的黄色包袱,可能会让过惯紧张生活的都市人过瘾,但却没了“去粗取精”的扬弃,这不是对传统相声真正的传承。

  网友“七罪”贴在郭德纲个人博客里的帖子这样说:“假如您再用捧哏的家人做谈资,用相声的糟粕(咒对方的家人)为乐呵,在听者来说,很不舒服,毕竟是人家的父母家人,郭大哥,能不用这样的形式吗?”

  网友sgdjsw说:“我是郭先生您的忠实听众,但有一种风格我非常反感,那就是拿残疾人的行为来逗场,要知道,全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和亲人,涉及面就是几个亿!建议应该改掉这类风格!”

  文化史学者李书磊对郭德纲现象也著文表示,“我真正为郭德纲担心的是他的时尚化。为其时尚化而喜,亦为其时尚化而忧。他现在是一种‘时尚化爆发’,将来会不会像众多时尚那样昙花一现?耀眼期过后如何面对日常?时尚化会不会减弱老相声的成色?”

  面对掌声与棒喝,俨然一副见惯风雨宠辱不惊的郭德纲其态度是,“我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郭德纲对记者说,他给自己的定位只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小相声演员”。“如果我说相声所有的观众都不来听,那是我的罪过。但如果台下有一万个观众,其中只有一个观众说不好,我就得照顾那9000多个说好的,另外那一个人,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来”。

  张颐武认为,郭德纲的相声完全走市场化路线,就像当年新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像最近的“芙蓉姐姐”、《武林外传》、“馒头血案”的走红一样。在网络上已经接受了周星弛文化的都市白领将这种大俗定义为一种大雅,就因为他能让人当时一乐。虽然现在郭德纲在媒体露面很多,但不排除过几年还会有新的“笑文化”和人物来取代他,各领风骚有几年,这都需要用时间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