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合肥老地名在消逝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1:1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本报讯自本报11月13日推出金寨路高架桥的报道以来,很多读者致电本报表示,如果不是看了报道,他们不知道金寨路的一段原来的名称叫德胜门大街。本报曾报道过的“徽州路”是否也将会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合肥还存在着多少像这样的老地名?

  现状

  徽州路复名难三里庵靠边站

  合肥的主要街道中,以徽州、蚌埠、阜阳三市命名的路名均已消失,只剩下了一些桥梁、学校、银行还保留着这些路名的印迹。尤其是极能代表安徽特色的“徽州路”路名的更改,在“美菱大道”十年冠名期限已过的今天,还是迟迟不见恢复“徽州路”的迹象。在“三里庵”和后面带括号的“国购广场”并称一段时间之后,公交车上语音播报的三里庵最终“黯然让位”。合肥市的“三里庵”不但原样建筑踪影不见,由于改名,这个特定地理名词是否还能像以往一样在人们口耳相传中长久传承下去?

  声音

  地名也是遗产保留很有必要

  采访中,绝大多数的老合肥表示,他们对很多老地名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提起老地名,就会让他们回忆起生活中的某些片断。不少年轻的市民也说,一个城市保留一定的老地名是必要的,会让这座城市感觉上更有历史底蕴,也能让本地人产生文化自豪感。

  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戴健说,合肥作为一座古城,保留下来很多老地名本属自然之事。而这些地名中体现的地域特色(例如包河)和特定历史文化意义(例如三孝口、百花井),对发扬合肥的地方文化本来是一个优势。地名文化是整个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的地名文化也是人城和谐的重要体现。

  对此,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地名学专业方向的创始人之一胡阿祥认为,老地名已不仅仅是城市的一个符号,更是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可改可不改的地名最好保留。他认为应该把老地名提升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来对待,相对于物质遗产来说,保存名称更容易。在老建筑消失时,保留下来的老地名却能让人感触到更为久远的时空,在想像的空间里与历史相遇。

  关注

  读者有何见解欢迎致电本报

  在合肥朝着特大城市迈进的今天,伴随合肥城区的大建设,老地名是遇到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为现代化合肥注入历史文化的机会,还是到了需要老地名为经济建设让步而受到冷落的时候?合肥还保留了多少有意义的老地名?您知道哪些合肥老地名和有关这些老地名的故事?您对老地名的保留或消失持何看法、有何建议?欢迎致电本报热线(0551-2639488),或发电子邮件至Pengling223@163.com,谈谈您的观点。本报将对此问题保持关注。

  (本报记者崔恒彭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