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协会“骚扰”何时了(人民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1: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的一篇报道,使行业协会再次成为焦点:安徽省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不得不以“至少9个部门的人力、物力,每年几十万元的会费”应付各种协会的“骚扰”……

  本应是规范企业行为、为企业服务的自律性组织,却让企业烦、让企业怕,何以如此?有些行业协会的蜕变令人痛心:2003年,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因为乱评比、乱收费,首开我国全国性行业协会被注销的先河。今年陆续发生的牙防组事件、欧典地板事件、染发剂

致癌事件,对一些行业协会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为什么明明知道有的行业协会在“圈钱”,企业还言听计从呢?根源恐怕在于我国一些行业协会浓厚的行政特色。很多行业协会挂靠在行政管理机关,有职能部门在背后撑腰,势单力薄的企业只能“哑巴吃黄连”,花钱保平安。当然,也有个别企业想借助行业协会的“评比”、“推荐”提高知名度,结果双方各得其所,受害的常常是被“忽悠”的消费者。

  针对行业协会过多过滥的弊端,我国部分地方开始对其进行改革,使其与政府脱钩,有些地方还出台规定,政府公务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兼职。可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障碍,这样的改革常常打了折扣,流于形式。一方面,很多行业协会不甘心失去政府这棵大树的庇护;另一方面,有些政府职能部门也不愿意“撒手”,不愿意放权。因此,许多行业协会虽然完成了形式上的“分离”,但和职能部门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维护其“权威性”,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很多行业协会力邀退休官员“发挥余热”,对于企业依然是“该伸手时就伸手”,使一些行业协会沦落到让企业爱也不是、恨也不能的地步。

  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被一些学者称为“现代社会的三个支柱”。市场经济越成熟的地方,协会就发展得越好。在一些国家,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非政府组织在影响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开拓国际市场、协调劳资关系、促进政府投入公共福利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企业遇到问题都会主动找协会解决,而政府部门也很重视协会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一些行业协会在积极地“和国际接轨”:温州市烟具协会在2002年组团游说欧盟议会,由此名震全国;打火机等行业协会为中国企业赢得反倾销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全国来看,像这样为企业排忧解难的行业协会还不多见。行业协会亟需突破体制障碍,亟需正本清源。

  目前,我国规范行业协会主要依据的是1988年颁布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其规定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亟需加快制定一部实体法,对行业协会的权责、地位、职能、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切实转变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扶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树立行业协会的公信力,为企业做好服务。

  更多《人民时评》请登录人民网www.people.com.cn

苏显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