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心"驱动"高校第一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2:40 新闻晨报
□晨报特派记者郭翔鹤北京报道

  【设计】初期方案遭“打击”

  

  “北航一号”上海籍设计组成员张莘艾家住嘉定,曾是上海市三好学生。“和一些上海孩子的父母一样,爸妈希望我在他们身边读大学,但我还是坚持来了北航。”

  2005年11月,张莘艾因成绩优异被宇航学院保送研究生。“造火箭的想法就是那时成型的,保研成功有了时间,学院里便选出14个本科同学开始了‘北航一号’的前期调研。到了这时,才发现所学的和动手完全是两回事,既兴奋也茫然———完全找不到地方着手。前期调研,我们花了一个半月。同学们在设计中几乎每一步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弹道设计、气动特性计算……”

  然而,当项目组将报告提交航空六院有关专家手中时,“受到了‘打击’,专家找出了很多问题,其关键在于,方案和实际制造脱轨,许多零件都不可能制造出来。当时的确非常失望,不过时间紧迫,大家顶着酷暑聚在一起修改方案,在地板上铺凉席通宵达旦地计算。最后,我们在学校的协助下联系到厂家,终于将一张张图纸变成了现实中的零件。”

  2006年10月初,“北航一号”探空火箭诞生在厂房中,它主要设计用途为大气参数的测量,箭身全长2.53米,箭体直径0.18米,发射质量95公斤,发射高度12000米,有效载荷质量10公斤———这不是玩具,而是一枚由学生们亲手造出的货真价实的现代火箭。

  【发射】未来航天人不惧伤亡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戒备等级世界闻名,但他们却为“北航一号”大开绿灯。

  10月25日,火箭被分解装到3辆车上,花了3天时间才到达酒泉基地。11月1日,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14名并肩作战了近一年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他们要在中国航天圣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对自己设计的火箭进行试飞。

  然而,如同所有航天发射试验一样,“万一”的情况不是不存在,尽管观测人员大都在1公里外的安全地带,但控制组4名成员依然要留在与火箭近在咫尺的地下掩体中,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张莘艾说:“火箭的一处线路出了问题,杨勇同学钻到火箭下方就开始维修,要知道,如果稍有不慎火箭就会点火启动。不过,作为未来的航天人,大家其实是作好人员伤亡的心理准备。”为了学生的安全,宇航学院副院长蔡国飙也与同学们一起站在掩体中亲自指导。

  最终火箭成功升空的结果让现场所有的同学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击掌相庆。“在那一刻,我们体会到了‘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时科研人员们的兴奋。”张莘艾告诉记者。

  【展望】不用十年,载星上天

  让同学们觉得遗憾的是,他们期望的火箭分离后用伞带着回收物品降落的一幕没有实现。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距离发射地13公里以外的戈壁滩上找回了以自由落体方式掉到地面上的火箭残片。

  不过张莘艾说:“其实第一次动手设计火箭,能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重要的是积累。我们还有新的计划。”

  “这个项目是在摸索航天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杜玉波书记说,作为一个系列,以后每年都会有一批本科生在这里接受检验,培养出一批在工程设计和研究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年轻创新型人才。

  张莘艾向记者透露,“随着经验的累积,也许到‘北航N号’的时候,我们的火箭可以载着卫星上天了。”

  这个梦想有多远?10年?———对这个问题,张回答得很干脆:“肯定要不了10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