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蔡正仁:振兴昆曲路三条,一条也不能少!(娱乐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2:4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蔡正仁:振兴昆曲路三条,一条也不能少!(娱乐眼)
蔡正仁小传: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师承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及传字辈沈传芷、周传瑛等名家。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昆剧团团长。 图系本报合成,左图为改编传统剧《龙凤衫》剧照,右图为新编现代戏《伤逝》剧照。)●昆班进京,“鲁迅”打头

  ——“让观众了解一下,当代昆曲发展成什么样了”

  蔡正仁先生进得京来,不光为参加文代会。他还带领着一班人马,准备了几部昆曲大戏,再过两天,就要开锣上演,与首都观众见面。而这头一炮,不是《长生殿》,不是《牡丹亭》,而是鲁迅先生的《伤逝》!

  记者:听说上海昆剧院进京第一站,和白先勇他们一样,还是北大。

  蔡正仁:选择北大,是想着观众的欣赏水平相对高一些,我们更想听取他们的评价。

  记者:那为什么选择鲁迅作品,而不是汤显祖、孔尚任呢?

  蔡正仁:大家都知道,苏州昆剧团已经两进北大,演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如果我们还演同一个类型的,我觉得是一种缺憾。昆曲本身也是有很多面孔的,是百花齐放的,不是只有一种风格。重要的是,我们推出新创的《伤逝》、《一片桃花红》,就是想让观众看看创新的昆曲、现代的昆曲。让观众了解一下——当代昆曲发展成什么样了?

  记者:那要是观众更想看传统昆曲是什么样,岂不遗憾?

  蔡正仁:那一点也不遗憾。我们并没有把传统剧目丢掉。我们还要在中国儿童剧场上演原汁原味的折子戏。《扈家庄》、《闻铃》等等;我们还带来了不同于青春版的《牡丹亭》,用的是1957年俞振飞、言慧珠的本子。

  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不是一条腿跳(笑)。

  ●年轻传人,进京“赶考”

  ——年轻人接过接力棒,昆曲才有希望

  记者:新戏有什么特点?

  蔡正仁:这是年轻人的昆曲。本子是一位复旦大学大四学生张静写的,创作团体平均年龄也就是30岁左右。导演、舞美、灯光、甚至乐队,都是年轻人。从内容上看,演绎的也是现代的情感。但唱念又都符合昆曲的规范。

  记者:听说这次进京,登台的主要是年轻人?

  蔡正仁:对。这是我们上海昆剧团第三代昆曲人的集体亮相。第一代,以俞振飞、言慧珠大师和“传”字辈的老先生为代表;第二代,就是我们这一批;这次登台的是第三代。他们基本都经过了20年左右的舞台实践,下的是水磨工夫,练就一身文武艺,在艺术上已经逐渐步入成熟期,如今也到了绽放的时候。

  只有年轻人接过了接力棒,并且接得稳,接得好,昆曲才能继续传承,才有希望,不是么?如果只有我们这个岁数的演,台下顶着一头白发地看,那昆曲就危险了。所以我们这次也是进京赶考,希望能通过观众的检验。

  ●脸上彩绘,刀上桃花

  ——是噱头,还是精益求精?

  记者:听说,你们的新编剧目《一片桃花红》,演员还要进行人体彩绘,还使用真刀上台开打?

  蔡正仁:《一片桃花红》的女主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丑女,钟无盐。我们戏里叫她钟妩妍。造型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这个丑女怎么表现。创作者提出来不想走过去画半边脸表示丑的老路,因为她还是个心地善良,心灵非常美的主角,外表和内在反差太大,观众可能会觉得别扭。后来,决定让人体彩绘师在脸上画一个桃花,写意地表达丑。这个桃花是画眼睛上,还是额头上,实验了很多次,用我们演员谷好好的话说:我这脸上,花开花落又几回!

  记者:真刀是怎么一回事呢?

  蔡正仁:这也是创作者的一个尝试。女主角是一个武艺超群的英雄,创作时候想更强调这种英豪之气。传统武旦的刀比较小,秀美有余,豪气不足。他们就说,实验一把——换把真刀怎么样?后来经过舞台检验,效果不好。一个是真刀太重,演员表演起来反而不自如,该快的时候快不了,该劈的时候也没法劈;再者对打时又太危险。现在我们使用的是体积增大,但重量不增加的假刀,就解决了原来的问题。还在刀上面设置了桃花,非常好看。

  记者:你们不怕有人说,这是以噱头取胜么?

  蔡正仁:我们不刻意营造噱头。我们对一个造型、一个道具这么精益求精,也是符合昆曲的传统的,昆曲是一门很精致的艺术,讲究细节是对艺术负责。

  我们当然清楚,演出最关键要看演员的功底,看他怎么演绎故事。刀大不大,或者别的细节好不好,只能是锦上添花。

  这些新排剧目,付出的艰辛真是无法言说。我们是以对艺术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做这件事。我们放手让年轻人去闯、去试,但同时,我们的老艺术家把着关,一个曲牌一个曲牌地过,念白一句一句地听,为什么?保证它外衣很时尚,但本质是昆曲;外表可以花哨一些,但本质一定是艺术。

  ●路有三条,一条也不能少

  ——只做化石,死路一条?

  蔡正仁:我有个观点:昆曲要继承,要振兴,总共有三条路,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昆曲历史上拥有的大量传统折子戏,要保留、继承。这是昆曲艺术的精华组成,因此也是最主要的道路。

  ——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些都是昆曲的宝藏。全本演出有困难,我们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改编,让它继续鲜艳在今天的舞台上。

  ——要自己动手,尝试新编历史剧和新编现代剧。

  记者:您说是三条路,可有的人认为只有一条路。他们会说:昆曲已经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是不是应当原封不动,保留下来就行了?

  蔡正仁:如何理解“成为遗产”这个事,我认为很重要。它其实是在提醒我们,留神呐,再不留神就没了!原汁原味地保存当然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是说,只能放进博物馆封闭保存了。

  记者:为什么呢?

  蔡正仁:我给你讲段历史:1949年,快解放时候,全国只剩下半个昆剧团。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抢救下来,连这半个都没了。这么好的剧种、当年也是兴盛一时啊,怎么说没就要没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固步自封,自视甚高,不愿意、不屑于改变,不吸收新东西。后来《十五贯》一出来,风靡全国,发展怎么不好呢?它还是昆曲呀。

  现在谁也不敢说昆曲就高枕无忧了。如果不发展,不与时俱进,不把继承和发展、创新结合起来,前途肯定是黯淡的。

  ●文代会上,思路坚定

  ——“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

  记者:业内对上昆的印象,似乎也是勇于创新的。

  蔡正仁:我们一直都是坚持这样的思路的。一手抓继承,一手抓创新。在这次文代会上,听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后,我们的思路更坚定了。

  记者:愿闻其详?

  蔡正仁: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说——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

  “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

  我要求我们全团上下都要认真学习、领会。我认为总书记对“创新和继承”的关系论述得非常全面和准确。

  ●知易行难,难在何处?

  ——“我们做好了挨骂的准备,要在骂声中成长”

  记者:有句俗话:知易行难,创新不容易吧?尤其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蔡正仁:我跟你讲,不考虑创新,只考虑把老传统继承下来的话,我们会少吃很多苦,少受很多罪。我有老本呀,吃老本我们不怕的,非常省劲。我为什么省劲的事不去做?因为你老是那几套老戏,观众要走掉的。第一天,可能能坐满,第二天,可能就走了很多,天天是它,观众没有演员多。怎么办?现在我们排了新戏,每场演出,最欣慰的是观众中黑头发的比白头发的多——所以说,我是被迫创新的。(笑)不创新没有出路。

  记者:难在哪里?

  蔡正仁:排新戏不是没有问题。想骨子里保持昆曲的传统,然后还要有时代感,非常困难。比如说,过去文言用韵白,比较容易;现在家长里短的口语,我们还得坚持用韵白,那就很不容易。还有,做尝试是有风险的。有些老观众不见得会接受,他们会骂人的。我们这次来,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但我们要在骂声中成长。

本报记者 李智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