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统文化 薪传火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4: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赴宜兰采访台湾传统艺术中心这天,天公不作美,大雨如注。从台北市中心出发到宜兰,原本2个多小时的车程,自6月份雪山隧道通车后缩短到40多分钟。冬山河畔一望无际的碧绿山野里,占地24公顷的公营文化机构——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就坐落在这里,自2002年落成启用后,已成为宜兰新地标。

  进入传艺中心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行政中心大楼。黑色屋瓦、棕色木质栏杆、

红色砖墙,整个建筑宏伟中带着温润的古意。电话里联系过的传艺中心新闻联络人陈衍吟专员已在门前迎候,虽是初见,却全无陌生的感觉。坐在她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热茶驱散了雨水带来的寒气,听她和同事讲述传艺中心一路走来筚路蓝缕的点点滴滴,渔塭荒地终成艺术传承重镇的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建立传统艺术中心的构想,源自对台湾社会民俗技艺与传统艺术日渐凋零、传承无门的担忧。传艺中心从1990年开始酝酿、规划,历时十余年建成。目前,除了传统艺术研究、保存、维护、传习、推广、咨询外,也将游憇、休闲等文化功能纳入,已成宜兰除温泉之外的第二大卖点和访客云集之处。

  陈小姐和她的同事当起了导览,带我们在园区参观。园中建筑依功能需求分为展示馆、戏剧馆、曲艺馆、戏曲及工艺传习所、图书馆、学员宿舍、民艺街坊、文昌祠等,各栋建筑物看似功能独立,但又通过木、石、水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营造出一脉相承的人文气质。雨渐渐停了,虽不是周末,园中仍是人头攒动,见到许多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的身影。

  坐落在园区中央的戏剧馆是园区最大建筑物,内有戏剧馆与戏剧传习所。传习所内,一群女学生正在学习歌仔戏,一招一式,聚精会神,我们从门缝里看了一会,没有进去打扰她们。

  民艺街坊,是民众与传统工艺近距离接触的地方。古意盎然的民艺街坊骑楼,仿20世纪初台湾各地街屋设计而成。街坊内共有30多间店铺,展现雕刻、编织、金工、漆艺、塑烧、纸艺、童玩、传统杂货饮食等民艺风情,并邀请艺师现场操作,被称为“活的工艺橱窗”。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亲自动手,做个银饰或陶坯。陈小姐说,传艺中心的传习目标,不仅针对来这里学习的传习生,更想以趣味DIY的方式,让民众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巧妙。

  品尝传统民俗小吃,是体验传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逛累了,来到文昌祠旁的传统小吃坊。这座二楼方形建筑,充满古朴典雅的气氛,中庭设计了水榭舞台,民众在品尝美食时,还可隔水欣赏精湛演出。

  陈小姐告诉我们,为了挽救濒临失传的民俗技艺,传艺中心还邀请专家学者作调查、征集、整理、研究工作,然后再作保存和传习,为传艺中心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产,培育了不少人才。传艺中心也十分重视两岸交流,2001年,由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主办,财团法人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承办,海峡两岸联合协办的“百年歌仔——2001年海峡两岸歌仔戏发展交流研讨会”,分别在宜兰和厦门举行,在闽台间形成一座文化桥梁。

  传艺中心为保护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得到台湾文化界许多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曾永义教授说:“传艺中心作为台湾重要的文化设施,兼具维护、薪传与展演的功能,对于传统文化的现在与未来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公营机构,传艺中心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不够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繁琐的公文流程,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人事精简、经费缩减,都让传艺中心的工作难度不断增加。有人主张传艺中心走全面委托民营之路,曾教授却担心经营理念因此变质。另外,传统艺术的发展,保存不是唯一的途径,如何面对时代的转变、找到新的生存方式?未来的路还很艰难。

  告别传艺中心,我们的心里沉甸甸的——台湾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大陆同样存在,未来的路,同样艰难。

本报记者  王 尧  陈晓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