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铁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马上连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4:37 江南时报

  “这样的报道最需要了,就应该给像地铁这样的公共设施挑挑刺,因为每一个细节都联系着出行人的安全和方便。”昨日上午,南京玄武区市民黄昆鹏打来电话发表对本报报道的看法。

  昨日,本报江苏重点版刊登报道《南京请“广州探员”调查“地铁满意度”》,并同时配发本报记者调查小组的实地抽样结果——喜忧参半。

  南京某媒体工作人员也打来电话,说她在新街口附近上班,在安德门附近住,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坐地铁,“我在新街口地铁站经常碰到外地人问路,因为这个地方很容易迷路,找不到路口,我也是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摸索出来的。我想地铁公司能否把标志做得更加明晰一些。”

  同时,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姐还建议说,与公众联系较紧密的公共场所,最好经常性地进行民意调查,这样能够及时改进服务,从而也吸引更多的人坐地铁,而这本身就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本报记者采访南京市舆情调查分析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如时,他表示:“地铁满意度有狭义广义之分,也有硬件软件之别,就目前而言,大家关注的主要是狭义方面的和软件方面的,因为硬件基本定型,再提升难度较大,且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另外从狭义方面看大家关注的主要是直观的舒适度。”

  陈如认为,满意度一般包括硬件设施、服务水平、文化环境、安全系数方面,“这些都属于地铁的管理范畴和服务内容。”他举例说明,具体到一些细节就是列车运行频度控制在几分钟合适,既要让乘客方便出行,也要注意控制成本。再比如说列车报站的声音高低如何,是不是会像部分公交车那样影响到乘客的听力,以及外文翻译得是否准确。

  “但是,这些都是狭义的,从广义上面讲,地铁的规划走向大家是否满意?车站商店的社区文化环境营造得如何?地铁内部的广告内容是否层次不高?这些既联系着地铁的经济效益,又关涉着市民的乘车舒适度,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系数。”陈如分析说。

  同时,他也认为:“调查中好像没有看到大家对地铁安全的关注,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忽视,这也是对地铁公司管理水平的考验。”

  根据读者的民意反馈,陈如指出:“乘客的满意是多元的,而对地铁来说,关键是提高地铁的管理和服务。”

本报记者 高明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