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热烈祝贺第四届海洽会隆重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7:41 大众网-大众日报

  致中国山东第四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的信

  值此中国山东第四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举办之际,谨代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全省9200多万人民,向国家人事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领导,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留学人员、外国专家和企业家、国内博士后和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第四届海洽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山东是中国东部沿海一个经济大省。近年来,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努力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我们将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智力,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

  海洽会自2001年举办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人事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山东省政府举办的本次洽谈会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人才与技术交流活动,对于广泛利用海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山东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在山东多走走、多看看,了解山东,认识山东,不断推动交流合作,创业发展。

  预祝洽谈会圆满成功!

  2006年11月16日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

  山东省省长韩寓群

  本届海洽会呈现四大亮点

  中国山东第四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山东省人事厅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

  与前三届海洽会相比,这届洽谈会有创新、有突破、有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参会人员范围广、层次高。参会的留学人员来自全球五大洲18个经济较发达国家,以博士生为主体,求职的人员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参会的外国专家(企业家)水平层次较高,有一些还是国际知名机构、大企业的高层科研、管理人员;参会的国内博士后,大多是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研项目科技含量高的人员。

  二是会议内容丰富。这次洽谈会增加了国内高层次人才招聘与技术项目交流活动,把海外人才与国内人才两个资源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融高端人才智力交流、项目洽谈、技术引进为一体的会议品牌。

  三是海外提供的项目数量多、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特别是我省亟需的加工制造业项目所占比重大。海外留学人员提供的627个项目中,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四是各方面参会热情高。各方面人员踊跃报名参会,报名参会人员894人,其中留学人员506人,外国专家(企业家)160人,国内博士后228人。省内各单位积极进行项目对接,共提交需求项目2766项,并组织了专门人员对接、论证。山东周边的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天津等省市人事厅(局)组团到会观摩,并进行人才和技术项目洽谈交流。

  大会组委会针对我省经济发展特别是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人才技术项目的需求,对报名参会人员进行了精心筛选。要求海外留学人员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携带项目或持有技术专利;海外企业家必须有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所有参会人员携带项目必须在省内有对接单位。从报名人员中确定了525名参会人员,其中留学人员263人,外国专家(企业家)104名,国内博士后158人。海外留学人员携带项目627个,国内博士后提供项目243个,省内企事业单位提供需求项目2766个。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对接,现在留学人员与省内需求单位之间的对接项目总数为827个;国内博士后与省内需求单位之间的对接数为231个;省内单位提供的需求项目有139个被外国专家(企业家)对接。截至目前,共有500多个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海洽会回顾

  第一届:中国山东—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2001年4月26—29日)

  由省政府主办,山东省人事厅、青岛市政府、威海市政府、中国留日同学总会承办的“中国山东-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于2001年4月26日在青岛开幕,29日在威海结束。来自五大洲、26个国家的120名在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海外博士和留学生组织负责人,带着项目参会,有610项达成合作协议,正式签约49项,共建海外学人创新基地263个,聘请客座教授、研究员258人次,顾问23人,招商代理15人。

  第二届:中国山东海外人才交流暨经贸技术合作洽谈会(2002年12月18—21日)

  由人事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省人事厅和济南市政府具体承办的中国山东海外人才交流暨经贸技术合作洽谈会,于2002年12月18日在山东大厦开幕。共有18个国家、20多个留学生组织、320名海外留学人员和企业家应邀参加大会,省内1250家企事业单位近2万人到会进行项目对接,达成合作意向695项,签订正式合同141项,协议引进资金7000万元,聘请客座教授、研究员、顾问200多人。

  第三届:中国山东海外人才交流暨经贸项目洽谈会(2004年11月14—16日)

  由人事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省人事厅和济南市政府具体承办的中国山东第三届海外人才交流暨经贸项目洽谈会,于2004年11月14日至16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共有18个国家、近30个留学生组织、280多位海外留学人员和境外企业家应邀参会。共达成经济技术合作意向358项,签订正式合作协议58项,签约标的额达20亿元,聘请海外人才担任顾问、客座教授达成意向171项,签订协议31项,招商引资达成合作意向71项,签订协议18项。大会期间,同时举办了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引进国外智力成果展,向20名外国专家颁发了2004年度“齐鲁友谊奖”。

  构筑人才高地支撑发展大业

  ——山东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综述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规定,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和创业创新环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保证。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全省已有各类高层次人才3000多人。

  院士队伍不断壮大。目前驻鲁院士由“八五”末的11位增加到33位。2001年,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条件充分发挥在鲁院士作用的意见》,文件规定:对住山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人每月给予省政府津贴10000元,每年拨付科研活动经费20万元;对新增和新引进的院士,一次性拨付科研启动经费50万元,并要求科技、知识产权、司法部门积极周到地做好院士科研立项、专利申请和保护等服务。为每位驻鲁院士配备专车,院士车辆在山东境内高速路全程免费行驶;山东境内的机场、车站

  开辟院士绿色通道,院士享受贵宾待遇;驻鲁院士享受副省级医疗保健待遇,每位院士都配备专门的保健大夫,并定期组织健康查体。由于措施得力,2001年到2005年,全省通过遴选和引进增加院士13名。

  组织实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2003年11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意见》,决定在全省高等学校中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首批36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已面向海内外聘任到位。

  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200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每年选拔100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管理期5年,在管理期内,省财政每人每月发给省政府津贴1000元。2003年以来,已经选拔产生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0名。目前,全省共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70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7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2人,在职博士生导师1100多人。

  留学工作在创新中蓬勃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外留学人才的开发利用,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和国外留学人员的政策规定》、《山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若干规定》、《山东省关于促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快发展的意见》、《山东省人才柔性流动若干规定》等政策规定,为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留学工作深入开展。2001年11月,山东省留学人员协会正式成立。目前已同北美、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地区留学人员组织为骨干的全球四十多个留学人员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2004年1月,经省政府同意,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等十个部门建立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做好留学工作,创造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引智引才模式,如团队式培养、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共建创业园区、产学基地,定期、不定期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团组进行短期服务,举办规模较大的海外人才技术交流洽谈会,等等。各地还高度重视和加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载体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1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与人事部共建2个,入园留学人员企业500多家,每年出口创汇额超过1亿美元。

  为表彰回国创业的优秀留学人员,激励更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为鲁服务,省政府于2003年12月召开全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突出业绩的20名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和6个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留学人才为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的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齐鲁大地将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优越的环境、更高水平的服务,欢迎海外留学人员,山东将成为广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热土。

  引智工作投入大效益好

  山东省各级人事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科教兴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拓创新,精心谋划,重点突破,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引智规模、经费投入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居全国前列。

  ——5年来,全省投入引智经费1.14亿元,引进各类外国专家57898人次,引进新技术7800项,新品种5243个,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9876项,举办技术讲座4978次。实施的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占33%,其中有42个重点项目填补国内和省内空白。

  ——派员出国(境)培训13322人次,其中有1024名青年领导干部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名牌大学接受培训。经过培训,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多数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其中山东大学解士杰教授、省农业厅李明立研究员、省立医院赵家军教授、省科学院张喜验研究员等,已经分别成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国家“863”项目主持人、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现有8个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90个省级引智示范园,实施了89项国家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项目和550项省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项目,解决管理和技术难题3500多个,向周边地区和全国27个省市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0余项,获得直接经济效益35亿多元。

  通过大力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人才,引进、吸收和推广了一大批国外新技术、新成果,对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作出了重要贡献。

  博士后工作实现新突破

  山东省是我国最早开展博士后工作的省份之一。1988年,人事部批准在中国海洋大学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设立了我省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已在全省8所高等院校和1家科研院所设立了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8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的载体。

  ——培养造就了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群体。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累计招收进站博士后突破800人,现在站博士后500多人。出站博士后中,获得教授(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的160人,绝大多数已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博士后、山东大学彭实戈教授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据评估统计,仅2002年至2004年,在站博士后就主持国家级项目102项,省部级项目234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98篇,出版专著38部。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1项,获得发明专利15项,实用型专利30余项。

  ——坚持产学研结合,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海信集团魏志强博士在站期间承担的“青岛家电制造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研究课题,对我省家电制造业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管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培养2名博士后所承担的“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及相关技术研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济钢、浪潮、鲁南制药、华泰等企业及济南、淄博、烟台等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后工作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山东的博士后工作将按照“健全完善制度,稳步扩大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造就创新人才”的工作思路,加快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创新能力强的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博士后人才队伍。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不断扩大博士后招收数量。二是稳步提高培养质量。三是继续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四是加大对博士后事业的投入力度。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设立山东省博士后事业专项经费,用于资助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优秀博士后科研项目。以上措施,将推动山东博士后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