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社论:央行提示通胀风险非常及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9:52 南方报业网

  央行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供的数据令人欣喜:前三季度GDP增长10.7%,CPI(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在经济高速增长和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依然维持低通胀态势,仅此一点,宏观调控就功不可没。

  我们同时注意到,这份报告强调价格上行压力仍然存在,显示通货膨胀风险不容忽视,这是央行行长周小川一直以来的观点。了解中国经济大局的央行行长无法忽视这样的现

实,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仍然很严重,在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要求与中国经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特殊情况下,以强硬的行政指令抑制信贷增长抑制资产泡沫仍然是惟一的办法。

  经济结构失衡是埋在中国经济中的一颗地雷,另一颗地雷是人民币固定汇率所导致的人民币流动性泛滥。

  此次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年初以来,企业原材料存货上升的速度明显高于产成品存货。到9月末,原材料存货同比增长29.4%,高于产成品存货增长10.3%。这种囤积原材料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通胀预期,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最终会传导到CPI。这说明,企业在缺乏价格对冲手段的情况下,只能以大量储存原材料来应对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一旦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承受力超过极限,那么通过提高物价转嫁给消费者几乎是必然的选择,CPI的上升是可以预料的事。

  报告关于上游投资行为仍存在过热可能的判断印证了经济失衡现象。虽然前三季度投资需求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目前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很大,各地扩大投资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存在反弹的基础。这一判断足以说明,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上游资源性领域,导致信贷与企业主、地方政府争夺资源性项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异象成为常态。由于资源性项目主要由政府配置,很可能增大资源错配与误配的可能性,将会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

  目前中国经济CPI平稳与投资过热同时存在的现实,提醒我们政府在控制信贷、投资过热方面的作用,以及下游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的事实。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加大投资油门,而中央决策层如央行等在紧拉刹车,两者效应互相抵消,中国经济正在漩涡中急速打转。

  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局面却难以向CPI传递,这不仅因为央行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回收多余流动性的力度,还因为在目前经济格局下,多余流动性向股票、房地产、艺术投资品等资产市场转移,实体经济由于产能过剩等因素存在,并没有出现价格上涨局面。资本市场泡沫堆积,而实体经济部分却滑入恶性竞争的深渊,也是通胀的前兆。

  由于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贸易顺差的扩大,央行不得不一方面大量发行人民币,另一方面通过紧缩政策回收流动性,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重复同样的艰辛劳作。近日美联储预期通胀压力减小,而美国股市标普指数大涨,传达出一个令人辛酸的信息:虽然美国储蓄率极低,但中国低估的人民币、上万亿的美元储备与美元国债与其他国家的美元债一起承担了美国经济转型的成本,使得美国企业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他们垄断资本市场与各个行业的标准制定权,获得了创新的能力,而这一切与中国的通胀危机间接相关。与所丧失的区区几个制造业就业机会相比,美国得到的要多得多。

  对于一个健全的金融机制来说,比起表面上的经济发展,央行更应该关心的是货币的稳定和央行公信力,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周小川曾经说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须臾离不开消费、储蓄和投资等活动,因此币值稳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币值不稳、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胀会严重侵蚀人民群众的利益。央行屡次在货币政策中提示通胀压力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希望他们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中表现得更加睿智。

  欢迎回应(电邮:shelun@188.com博客:blog.oeeee.com/shelun)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