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象牙塔底层的年轻人: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5:30 中国新闻网

  

象牙塔底层的年轻人: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图)(2)

  (广州日报/图)

  学术: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

  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里,教学只占一小部分,学术和科研才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头戏。高校的扩招,带来了更加繁重的教学任务,挤占了做学术的时间。严格量化的考评制度,催生出一篇又一篇的应景论文,采访中不少青年教师面对自己的论文,都羞于承认这就是“学术”:“代表学术的论文出来了,却感觉自己离学术,不是贴近,而是越走越远了。”

  在大学里留下来的学人,多半对学术研究有难以割舍的挚爱,但青年教师成长中也不得不经历难以回避的痛。压力是巨大的,没有科研经验和基础的青年教师们,必须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和经验丰富、人脉资源雄厚的前辈竞争科研项目,竞争论文版面;就连发表学术论文的成本都不低,发表一篇SCI论文最低成本是2000元,国外期刊和会议还要支付外汇。他们这样说:

  说实话,进高校教书的前两年,我都搞不清怎样才能做学术,因为教学任务太繁重了,一堂课90分钟,备课需要四倍的时间,其他的时间还要应付各种考评职称的培训和考试,根本没时间考虑做学术的事情。 晓丹30岁 讲师

  对于做科研的老师来说,拿到经费,出成果,再拿到,再出成果,这是正反馈。可现在很多青年教师面对的是负反馈的窘境,没有足够的启动资源,没有在第一时间把握发展机会,缺失经费支持,出不了高水平成果,进入恶性循环。史广顺 28岁 副教授

  不能想象,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再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为了某一项学术理想去穷尽一生做研究了。如果科研与考核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所谓的学术研究可能就没有这么急功近利了。曹宏儒 34岁 副研究员

  青年教师做科研,完全没有团队优势,要么就是单枪匹马自己孤身努力闭门造车,要么就是挂靠到老教授团队中去,没有独立的科研环境,要想创新,实在是太艰难了! 凌耀 30岁 助教

  收入:依旧坚守清贫?

  今年9月,北京大学教师阿忆在网上自己的博客中公开了自己的工资单,将自己在北大做副教授的收入支出一一列出。一时间,“北大副教授哭穷事件”引发争论。而去年的国家税务总局的调查中,高校教师不是又被列为中国高收入者了吗?是贫是富,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说清。

  “我们学校的津贴,已经三个月没发了,每个月800元的基本工资,连朋友聚会都不敢参加,这样的日子,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熬到头。”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妮妮在网上的留言,刘菲在惋惜的同时又有些庆幸,作为同一个宿舍的姐妹,妮妮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老家做了一所专科学校的老师,自己却幸运的留在了广州某大学,一年多了,虽然平时工资也不高,但是各种补贴加起来,也能拿到3000多元。“我平常总在学校里呆着,住学校单身宿舍,没什么大的开销,父母条件也不错,这些钱基本我一个人用,完全够了。”生活对于26岁的刘菲来说,还是简单而美好的。

  薪水差不多的涂亮却感觉手头有点吃紧了:“因为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我是贷款完成本科学业的,直到考上了公费研究生,其间又帮导师代课,才可以养活自己。好不容易工作了,除了要还自己欠的助学贷款,还要尽量资助正在上大学的小妹,父母现在年龄也大了,时常生病,也需要寄钱给他们,光我这点工资,哪里够花啊?”28岁的涂亮至今还是单身,他腼腆地笑笑:“我这样的条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买上房子娶上老婆?”

  大学里,由于学科热门程度及市场需求价值不同,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王处辉教授通过对高校教师收入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撰写了《高校教师收入知多少》一文,指出教师间的基本工资差异并不明显,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从校外获得的“灰色收入”。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一些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等学科,大多数学科的青年高校教师无缘问津这些校外的“灰色收入”,他们的收入,多数仍然局限于学校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补贴。用他们的话来说,是“虽非清贫,也到不了小富。”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李倩 陈梦飞 李庆瑜)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