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小偷被“赞美诗”感化的真实故事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5:41 浙江在线

  近日,广州一名“义贼”连续作出“异举”:他在偷了一位姓吕的老教授的钱包一个月后,将钱寄回。又一个月后,11月10日,“义贼”又写来了一封道歉信。原来小偷被教授钱包中写的赞美乘车让座者美德的小诗感化了,“义贼”还称“用去的100多元日后还上”。(11月15日《新快报》)

  □陈霞一首美德小诗感化了一名小偷,这样的事我是相信的。善与恶、正与邪、对

与错,有时仅是一念之差。而这“一念”,往往又取决于当事人在那时那地的环境中所遇事物的一个细节。英国名将威灵顿因战争接连惨败心灰意冷,绝望的他在山里遇到一只蜘蛛。蜘蛛结网的细节给他极大启示,使他重振旗鼓,终于打败了入侵的拿破仑。

  虽然,生活中像“赞美诗感化小偷”这样的事情很少见,但它给人们的启示却是巨大的。“赞美诗感化小偷”显示出了道德感化机制的不可或缺性。老教授的赞美诗之所以能感化小偷,就在于他的赞美诗中蕴含了做人的起码道德、良知,它能使人看到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的人的优越感,并使人对这种为人境界产生向往。

  小偷也是人,他们心中肯定也有善的一面。因为有善,就有了“被感化”、“被教育”的可能性。而老教授赞美诗中蕴含的道德力量,也正点中了小偷心底善的一面。这事在一个层面让人看到,面对小偷甚至其他犯罪嫌疑人时,法治层面的严厉惩处固然重要,但道德层面的温馨感化、教育也至关重要。

  作家韩石山在一篇题为《最低道德教育》中写道:“接受一些最低道德教育,肯定不会遏止犯罪,但总可以使那些稍稍还保留些良知的罪犯,在作奸犯科时,会有所收敛吧。这,也就起到了它(道德教育)应有的作用。”这也足以看出,道德教育、感化作为法治之外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事实上,对于那些有起码道德良知、人性尚未泯灭的小偷乃至其他犯罪人员而言,用道德感化的办法成本最低。抓捕一个嫌犯,要耗费大量警力、财力和时间,最终虽然也抓到了,但有些嫌犯却只是“自认倒霉”,而并没有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实际生活中,一些“二进宫”、“三进宫”乃至“四进宫”人员就属于此列。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显然,法治社会的根本要义不在于机械地用法律规章制度去严惩罪犯,而是通过法律手段去让违法犯罪者改过自新。至于如何用法律手段,其中大有学问。如果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发挥道德感化、道德教育的力量,这不但能改造人,还能推动司法文明,这也符合“以人为本”之法治的诉求。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