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慈善学校何以花钱买罪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6:20 浙江在线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国华纪念中学,一所全寄宿、全免费的民办慈善高中。这所学校面向全国招收贫困初中毕业生,试图帮助9年义务教育后的优秀贫困学生找一条出路。然而,学校的慈善之举,却被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指为“抢生源”,并百般刁难和阻挠, 以至于学校每招一名合格学生要花去3000元“招生互动费。(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5日)

  怪象的存在总令人尴尬、悲哀,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穷人没钱受教育,于是

社会齐呼吁富人、慈善家要慷慨解囊;另一方面是等到有个别慈善家开始想解囊相助时,却愁于钱花不出去,慈善义举的实现可谓"艰难".那么横在救济者与被救济者之间的究竟是什么“铜墙铁壁”呢?怪象不可扩大,“隔阂”得及时消除,才可保“通畅和谐”。

  地方教育部门指责慈善学校“抢生源”,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双方信息沟通不完整,地方教育部门对慈善学校招生形式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认为慈善学校是借着“慈善招生”的名义“抢生源”,其实不然,该慈善高中每年在全国范围的招生还不到200人,根本不存在“抢生源”的问题;二是某些地方教育部门的行政理念本身有问题,他们把办教育仅仅当作是政绩考核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教育事业的直接受益者不是人民,而是梦想着升官发财的部分官员。因此“好生源”促成“高考升学率”,而“高考升学率”促成“升官发财”,在这样的一个利益链里,是从来找不到人民的。

  不过,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除了指责部分官员的觉悟不够,更应当反思制度设计的缺陷。一来,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域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教育水平的悬殊,因此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情节”,对时下五花八门的招生方式保持警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只有确保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才能实现让地方教育部门从“不患寡而患不均”走向良性的“均而患寡”。二来,政府还应该从正面支持民办学校的办学事业,例如同样是慈善学校的上海久隆模范中学由于是“公办”的缘故,其境遇之优让国华纪念中学不可企及。当前民办学校在官方立场和民间舆论上还没达到深度认可,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民办学校的生存举步维艰,进而导致教育容易走上“唯公立办学”的单一化道路,而从教育理论和我国目前国情来考察,教育事业的多元化才是可取之举。

  “科教兴国”是老早就喊出的政治口号,从认识层面来讲恐怕早就达到“全民共识”的地步,然而,“认识”并不一定可以支配行动,当“认识”遇上条件限制、私利谋取等因素的干扰时,“认识”只不过是个奢华却虚无的“空中花园”罢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是消除“条件限制”的前提,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教育体系的及时改革是避免“私利谋取”的保证,只有这样细致可行的措施,“科教兴国”这句大口号才可有章可循、有路可通。当前,慈善事业与教育事业的联姻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契机,所以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慈善意识之前,还要先完善慈善事业的制度保证,让富人敢把私房钱花在慈善事业上,并“花”得放心、省心!否则,“慈善意识”的普及程度再高也仅仅是个奢华却虚无的“空中花园”,而无法满足“住人”的现实需求!


作者: 孙安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