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由经济泰斗弗里德曼辞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05:00 钱江晚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泰斗米尔顿·弗里德曼16日在旧金山去世,终年94岁。

  弗里德曼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货币理论影响了尼克松以来3届美国总统的经济政策。在国外,他提出的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经济运行的自由市场理论已被发展中国家政府普遍接受。

  “唤醒了自由经济”

  “美国失去了一名最伟大的公民,”得知弗里德曼去世消息后,出访东南亚的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发表声明说,“米尔顿·弗里德曼是革命性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工作促进了人类尊严和人类自由。”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从大洋彼岸发来唁电:“在所有人不屑一顾时,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唤醒了自由经济。”

  这些并非溢美之词。作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以弗里德曼学说为中心的“芝加哥学派”是当今经济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他的货币理论被尼克松、福特、里根3届美国总统接受,曾出任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他颠覆了美国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传统经济学理论,把经济运行之手从政府干预转移到自由市场。

  1976年,弗里德曼因消费函数理论、货币历史和市场稳定政策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与凯恩斯背道而驰

  如果评选两名20世纪美国最知名经济学家,最有可能入选的就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两者各领风骚50年,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理论与凯恩斯恰恰背道而驰。

  与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理论相反,弗里德曼提出,自由市场和个人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的干预常常加剧经济波动。

  弗里德曼最著名的是他的“货币数量化理论”,即通货膨胀源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一旦政府接受这一理论,就可以通过放慢货币增长率来控制通胀。在1963年发表的《美国货币史》中,弗里德曼提出,造成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正是美国政府过于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过错。

  在1957年发表的《消费函数理论》中,弗里德曼驳斥了凯恩斯经典理论中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随着社会财富和个人收入增加,人们用于消费的支出呈递减趋势,同时储蓄越来越多,因为人的欲望已得到满足。如这一理论成立,政府就能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抵消消费减少,从而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但弗里德曼通过分析历史消费模式后指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消费递减的理论基础站不住脚。

  1968年,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此前流行的凯恩斯理论认为,在稳定的经济运行中,失业和通胀可以共存,也就是说,政府可以选择自认为最合适的失业和通胀比例。但弗里德曼指出,如果政府试图人为压低失业率,通胀会上升更高。这一理论很快得到验证,在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府试图达到全民就业目标,结果通胀率从1960年的1%攀升到1979年的13%。

  布什总统2002年曾这样评价弗里德曼:“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个人有选择自由,而政府没有无视个人选择的自由。”“这种洞察力改变了美国,而且正在改变世界。”

  受尽白眼不气馁

  但正是因为挑战了凯恩斯理论的权威,弗里德曼曾经饱受美国经济学界排挤,因为当时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如日中天。上世纪50年代期间,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被视为荒诞不经,像杜克大学那样的名校图书馆中,弗里德曼的著作甚至不摆放在书架上。

  作为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忠实信徒,弗里德曼从50年代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遭到当时许多传统经济学家的围攻,包括哈佛大学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后者已于今年4月过世。

  但弗里德曼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随时随地与他人展开辩论,受尽白眼仍毫不气馁。随着他的理论一一在市场上得到验证,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人终于意识到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承认了他的历史地位。

  现年91岁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弗里德曼“改变了经济学家这一职业的构造和思想意识,比其他任何人都深远”。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说:“在经济学者中,米尔顿·弗里德曼独一无二。”

  冯武勇(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弗里德曼简介

  弗里德曼1912年7月31日出生在纽约一个贫穷的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1932年,他从拉特格斯大学毕业,翌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

  先后在全国资源委员会和全国经济研究局工作10年后,弗里德曼1946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回到芝加哥大学任教,直至退任。

  弗里德曼善于推销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他笔耕不辍,撰写多部著作,还从1966年至1983年间,长期为《新闻周刊》撰写专栏,在枯燥的经济学理论和公众之间架起理解桥梁。

  弗里德曼最有名的著作包括,《价格理论》(1962年)、《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年)、《一个经济学家的抗议》(1972年)、《没有免费的午餐》(1975年)等。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