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师范教育应当姓“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03:00 新京报

  杨东平

  大教育

  师范教育姓师,可以重新唤起师范教育的尊严感和责任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归真返璞,回到实事求是、务实务本的轨道上来。

  最近,教育主管部门考虑恢复师范院校学生免费的政策,首先在6所师范大学进行试点。这真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不仅宣示了当前重视教师教育的现实意义,而且是高等教育发展实事求是、归真返璞之举。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伴随落实《义务教育法》,在教育经费、校舍建设等得到保障和开始改善之后,优秀教师的短缺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真正制约。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却经历了一番曲折。由于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来源得以拓宽,不限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理论上说,这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但是,师范教育和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渠道,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师职业尚未成为具有竞争性的优势职业之前削弱这一渠道,会对师资培养造成实际的损害。

  近年来对师范教育体系的改造,一是作为全国重点高校的师范大学纷纷“转型”,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淡化、弱化了培养教师的属性和功能,学校中“师范生”的比例逐年减少。二是许多地方大专层次的师范学院纷纷合并、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摆脱“师”门。三是为追求教师队伍的高学历,过早地取消主要面向农村培养小学师资的中师,由于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并不安心小学教育,难以下到农村,致使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队伍不稳。

  四是在高校高收费的大背景下,从民国时期即已形成的师范院校学生免费的政策也被一风吹。师范大学过去被戏称为“吃饭大学”,它在为许多贫寒子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之时,有效地保障了师资队伍的生源质量,是一种符合国情并极具智慧的教育政策。由于这一政策的取消,师范院校出现了庞大的贫困生阶层,失去了对贫寒学生的吸引力。教师队伍出现了“逆向淘汰”的情况:最好的生源不会报考师范院校,师范院校中最好的学生不会留在教育系统,学校中有能力的教师也不安心学校而转行“跳槽”。于是,当我们日益追求优质教育之时,优秀师资的来源却日渐匮乏。

  师范教育出现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经1952年移植前苏联模式的院系调整,我国高等学校取消了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形成以单科性的专门学院为主的格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是一种低重心的高等教育。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作为对1952年院系调整的反拨,重新恢复大学多学科的综合性,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然而,这种追求却刮起了一阵追求高学历、研究型的“升格风”,中专升为大专,大专升为本科,单科型院校追求综合化,综合型高校追求研究型。许多富有特色的专门院校纷纷“隐姓埋名”、改头换面,在学科建设中贪大求洋,盲目攀比,放弃自身的优势,以脱离本校的行业特点为追求。不独师范院校不愿姓师,农业院校不愿姓农,矿业学院不愿姓矿,地质学院不愿姓地,国防院校也不愿姓国防。这种学校发展定位既不是来自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不是来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来自家长、学生的成见、偏见,以及满足学校的虚荣心。它使人想起六十年前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傅斯年对“油锅学堂,油饼学生”的批评,还是原来的那点面,炸成虚大的油饼以唬人。

  师范教育姓师,可以重新唤起师范教育的尊严感和责任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归真返璞,回到实事求是、务实务本的轨道上来。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教授

  

评论:师范教育应当姓“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