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冀望在经济与文化融合上闯出新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03:42 深圳特区报

  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新闻界的领导和专家聚深参加深圳商报复刊十五周年暨改版一周年座谈会

  冀望在经济与文化融合上闯出新路

  范敬宜徐心华胡国华李意珍等出席,充分肯定深圳商报在发挥自己特色方面进行的

有益探索

  【本报讯】(记者马璇李玫)昨天下午,来自全国新闻界的领导、专家和学者欢聚在深圳商报大厦,见证与庆祝深圳新闻史上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深圳商报》复刊十五周年暨改版一周年。通过座谈会这种简朴热烈的形式,与会代表共同分享了《深圳商报》15年来的创业艰辛和成功喜悦,同时为深圳报业“把脉”,深入探讨《深圳商报》的未来发展走向。

  远道而来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包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徐心华,经济日报副总编丁士,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陈昌凤,《中国记者》副总编文璐,《新闻战线》副总编万仕同,复旦大学教授童兵;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国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培楠,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张宇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戴玉庆等。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宣柱锡到会祝贺,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致欢迎词,深圳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编辑王田良主持了座谈会。原《深圳商报》总编辑高兴烈,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殿甫,中信深圳集团总经理郭志荣等参加了座谈会。

  1991年1月2日,《深圳商报》正式复刊。15年来,《深圳商报》从最初的对开4版周二刊,发展到现在的对开40版以上的大型综合性日报,跃居中国报业十强,成为华南地区主流媒体,品牌价值达到32亿元,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益。同时,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在经济战线的喉舌和舆论阵地,《深圳商报》多年来秉承“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日报”的办报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品牌风格,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实现了“双丰收”。在我市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背景下,《深圳商报》按照市委的要求,在办好“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日报”的基础上,加大“文化”的分量,于2005年10月8日成功改版,力争办成一张以经济、文化报道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日报。

  座谈会一开始,李意珍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深圳商报》复刊十五周年暨改版一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关心和支持深圳新闻事业的中央、省新闻界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十五年来,《深圳商报》没有辜负市委市政府的希望,没有辜负全体市民和广大读者的希望,已经成了读者和市民很好的朋友,成了企业家们很好的朋友。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深圳商报》与《深圳特区报》一起,已经发展成为深圳的两大报和广东的五大报之一,正如深圳报业集团的两座大楼一样,耸立在我们的城市里,耸立在广大读者的心中。

  李意珍对深圳报业集团多年来坚持的改革创新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市委市政府一直鼓励与支持不同的报纸要敢于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形成风格,办成品牌。去年10月份《深圳商报》改版后,特色更加鲜明,定位更加准确,实现了与集团其它报纸的差异化,既实现了经济报道真正唱了“主角”,又没有削弱综合性,还彰显了文化特色,受到读者欢迎。

  李意珍强调,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新闻事业同样十分年轻,与国内和省内的大报相比,深圳报业还需要向同行、前辈们多学习、多交流,共同发展,而此次座谈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寄望深圳报业集团在已经形成良好舆论氛围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创新,创出更好的业绩,以回报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关心与厚爱;寄望《深圳商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色,与报业集团另一份商报——《香港商报》形成互动,互相促进,扩大影响,做出更好的文章,获得更大发展。

  “《深圳商报》的实践经验说明,新闻媒体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道路越来越宽阔。”范敬宜说,《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一直是中国新闻界努力按照新闻规律不断进行改革、改版的突出例子。《深圳商报》近一年来的改版过程不但理论准备充分,而且定位明确清晰,最后得到了实践有力支撑,比较好地解决了媒体改革改版的四个问题,即要不要改、敢不敢改、会不会改以及怎么去改的问题。范敬宜寄望《深圳商报》进一步改革创新,办出自身特色,特别在经济与文化融合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子,为全国同行树立榜样,并培养出一批这方面的优秀记者。

  徐心华高度赞扬了《深圳商报》的办报成就和办报风格,指出作为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报纸,《深圳商报》一是有大报的内涵和风采,关注大局、报道大局、服务大局,受到群众欢迎;二是报道有深度,善于把握事件的历史,揭示未来的趋势;三是作为在特区成长起来的报纸,特别注重改革创新;四是有人文精神,此次改版提出办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大报,从而让经济报道更有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胡国华充分肯定了《深圳商报》的改版成效。他指出,改版之后的《深圳商报》突出办成一张以经济文化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大报,其变化不仅反映在形式上,版式大方,有大报风范,内容上也在广东五大报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包括:紧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时解读市委、市政府新政策,搭建起与市民沟通的良好桥梁;较好地开展了舆论监督;深度报道在各类报道中比较突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喻国明提出,“深圳”二字对于身处这座城市的媒体而言,其本身不应该是地域性的特征,而应该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灵魂性定位。正因为深圳市如此,所以深圳的媒体也应该要走在时代大潮的前列,在媒体的内容、定位、操作中,展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灵魂。

  童兵说,《深圳商报》一年的改版实践出了不少成绩,有几个做法希望能够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一个就是通过版面的调整确立报纸的整体风格,从而培养造就一批自己的读者;一个是小改小闹,经常都应该有,新的栏目要不断地推,以不断适应群众和读者的需要。他认为,根据《深圳商报》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空间还相当的大,希望报社在改革中继续积累好经验、好做法。

  王培楠指出,《深圳商报》要找准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记者。比如说,大家对现在的高房价非常有意见,但是高房价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房地产商在想什么,老百姓在想什么,中国人对住房和家园的情结等等,这些都需要记者的挖掘与诠释。他希望《深圳商报》做好调查研究,培养一批新闻人才,将这个很好的理论与目标变为现实。

  张宇航认为《深圳商报》一年来的改版是成功的,也是有意义的,带来了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党报的性质不变,办报的形式和路子可以变;再比如报业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发展,《深圳商报》做了一个很有益的尝试,努力融合经济与文化,因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他寄望《深圳商报》今后继续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办法来办报纸和管报纸,为全省报业探索新路。

  戴玉庆指出,城市的经济类报纸不同于综合类报纸,必须既要抓住舆论导向,又要抓住市场需要。他认为,《深圳商报》已经拥有了比较好的市场定位,既抓住了经济界人士的需要,又满足了市民对经济的需求,也就是抓住主体。他寄望《深圳商报》今后更多地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在融合经济与文化上下功夫。

  丁士、陈昌凤、文璐、万仕同和王殿甫都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深圳商报》复刊创始人,原总编辑高兴烈回顾了《深圳商报》复刊以来的发展历程,热情冀望《深圳商报》继续走创新路子,办一流大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