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力促民众与地方官达成环保共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06:00 光明网

  新华社11月12日报道,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3.31%的受调查民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但接受调查的91.95%的市长(厅局长)则担心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那么,如何让民众的意愿能够主导政府的决策,满足民众对环境的“偏好”?

  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今日国内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山西省的这个“百县千

企万名公民环保意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38%的民众认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已影响到山西“和谐社会”的发展;86.89%的民众认为环境污染已影响社会公平,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市(厅局)长、县(处)长们更进一步,接受调查的79.73%的人认为,环境污染已经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不同群体的反应却大不相同。

  该调查问卷设想了一种情形:“某市财政收入全省领先,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您愿意让现任市长继续留任吗?”接受调查的普通民众中有71.01%选择了“不愿意”,但市长(厅局长)中有90.8%选择“愿意”。这清晰揭示了民众与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偏好差异:普通民众更偏爱环境,希望增长不至于严重损害环境;但地方政府官员却更看重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为此牺牲生态环境亦可接受。

  不能不承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冲突,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阶段,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个价值都不可取,合理的做法是在两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在主张不同价值的人群之间保持平衡。有些民众可能更看重优美环境和健全生态的价值,有些民众更看重经济增长与物质财富的价值。一个优良的治理模式,会为这两组民众提供平等的博弈平台,从而令社会在环境与发展、生态与财富之间确定平衡点。

  然而,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安排,让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偏好,无法与地方政府官员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偏好展开平等博弈。理性来看,民众如此强烈的生态偏好未必完全合理,但政府官员对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强烈偏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假如两者能够中和,则两个价值或可同样得到一定满足。

  现实的困境却是,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绝对压倒了民众的偏好。仍以山西为例,省环保局近日专项检查全省工业园区内293家焦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发现其中有109家属未经环保审批就违法建设的项目;有202个项目违反“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或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污。检查中发现,当地政府对这些违法问题是知情的,但就是迟迟没有制止和查处。因为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实现GDP的快速增长,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和吸引投资,其中一项政策就是对环境违法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管,管而不严。

  或许环境污染是大规模工业化不可避免的代价,但严重的污染却是政府监管失灵的产物。就像本次调查所揭示的,69.08%的人认为在保护环境方面政府负有较大的责任。

  而对地方政府这种放纵企业制造污染的做法,民众往往无能为力。

  如今,民众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环境、生态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有义务回应民众的这种偏好的变化。问题在于,目前民众的这种偏好和诉求还不能被有效导入政府立法与决策过程。相反,官员对政绩、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偏好,主导了决策与行政管理过程。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保持平等的最佳机制,应改变目前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让民众有能力、有渠道以自己的偏好平衡官员的偏好。简单地就是,就是增加民众参与的机会与渠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