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韩贸易逆差无害”是种幻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10:41 南方新闻网

  经济人之吴向宏专栏

  几周前,我在本报发表了《中韩贸易逆差不容漠视》一文,呼吁要重视对韩贸易巨额逆差的战略意义,尤其是重视其对中国国内就业的负面影响。这个观点得到许多读者的积极响应。当然也有不少人不以为然,有位卫志民先生就在《东方早报》发表文章,称我的观点是“居于直觉的非专业性结论(有语病,原文如此)”,认为“中韩两国之间存在的巨额贸

易逆差主要是……由于日本与韩国等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生产和出口,在事实上将这些国家原来对美国与欧盟的贸易顺差‘出口’到了中国大陆。如果没有中韩的贸易逆差,中美的贸易顺差也会因此而减少。”所以,中韩贸易逆差对中国其实无害,国人“不应……过分担心”。

  卫先生的观点,也是不少人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对韩贸易逆差是国际分工的必然产物,这在我看来,恰恰才是极不专业的一种幻觉。这类观点的最简单版本,就是卫志民所谓的“中国对美顺差是从原来的韩美(日美)顺差中转移过来的”。假若情况真是如此,那么必定有两个前提:(1)韩国“原来”对美国有巨额贸易顺差;(2)随着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的迅速扩大,韩国对美顺差相应迅速缩减。如果这两个前提不成立,所谓“韩国把对美顺差转移到中国”就是毫无事实依据的妄语。

  先看前提一。根据韩国国际贸易协会(KITA)的统计,韩国对华贸易顺差大幅增长,主要发生在2002年以后,短短三年中几乎翻了两番。那么在此之前,韩国是否存在巨额对美顺差呢?答案是否定的。1997年,韩国对美贸易尚为逆差。1998年也只有很少的24亿美元顺差。2000年后顺差增加到每年80亿-90亿美元,但也远远少于如今韩国对中国每年200多亿美元(按中方统计为400多亿美元)的顺差规模。韩国如何能将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对美巨额顺差”转移到中国来呢?

  再看前提二:在韩国对华贸易顺差大幅上扬的最近几年中,韩国对美贸易顺差也有大幅增长。最高的2004年达141亿美元,当年度增幅50%。由此可以判断,韩国从未将其对美关键出口产业向中国转移,其依旧是留在韩国国内的。所谓“中韩美国际分工”,恐怕只是某些中国人的一厢情愿。

  事实上,即使韩国人自己,怕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说“中韩贸易逆差主要是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据说韩国产业资源部发表过一份报告,称中韩贸易逆差中有57%是由于加工贸易和设备投资导致的。即使这份韩国政府的报告,也承认一般贸易导致了43%的中韩逆差,那也有179亿美元(2005年),显著超过中国对日的全部逆差(156亿美元)啊!更何况加工贸易和设备投资并非都属于必要的国际分工运动。我实在不明白某些中国“专家”如何能够比韩国人还要韩国人,能够得出“对韩贸易逆差主要是国际产业分工结果”的结论来。

  有人质疑我说,统计表明中国对美出口中确有相当部分是韩资企业所创造。这些韩资企业从韩国本土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等,在中国组装后输往美国,这难道不是“国际分工”吗?对此,我的回答是:这里面有一部分的确属于国际分工,但也有不少恐怕和正常的国际分工不沾边,而是一种贸易扭曲现象。一个前面刚刚指出过的显然事实就是:韩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并未影响韩国本土企业的对美出口,说明中国境内的韩资企业没有从韩国为中国人带来很多新的出口机会。换句话说,这些韩资企业贡献的出口,并不取决于韩资带来的资源,而是取决于中国境内提供的资源。而这些中国境内资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就是中国政府提供的各种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

  这么说吧,假若中国早早实现了内外资企业平等,不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给予内资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包括低税收、自由化资本市场等,那么,中国对美出口根本就不需要像目前这样,严重依赖各种“外资”来做贡献。假若这也算一种“国际分工”,那就是扭曲贸易政策下的不合理、不平等分工——外资企业占用了中国的土地和税收资源,占用了中国的出口配额和对外顺差,向外资来源国以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方式贡献就业和经济增长,利润则落入外资腰包,最后万一发生反倾销官司等受害的还是中国。

  我想再强调一遍我是自由贸易的信仰者,也是国际商贸的实践者。我决不会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决不可能主张抵制外资,或抵制×货。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必须是建立在公正前提上的。具体到眼下的中国,最急迫要做到的就是:(一)给予我国本土企业以和外资同样的优惠待遇;(二)要求外国特别是像韩国这样的主要逆差国向我国企业开放其国内市场。

  (作者系国际商业战略顾问)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