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状态”,可以代替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10:52 南方日报

  评述

  第四代导演留下了叙事,第五代导演创造了寓言,第六代导演奉献的则是状态。这已经是当下不少评论家对于第六代导演所执导的影片公认的评论。

  但是,不管是第四代还是第五代导演,他们始终还是处在一个“讲故事”的氛围中

,几乎他们所有的电影,都有着一种明确的叙事逻辑,一个能够吸引人看下去的故事,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电影本意的概括,还是处在电影的本原状态——以影像模式讲述一个能够让人在审美方面引起共鸣的事件。这种态度,与1895年时出现在美国酒吧里的电影,与早期无声电影中那些简单的《火车开过》、《园丁浇水》的片段,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第六代导演不同。到现在为止,在他们的代表电影里,你基本无法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们是讲述了一些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事情,但这些鸡毛蒜皮的汇集,让你更多地看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但这种以讲述状态为主的电影,真能代替讲故事的电影么?

  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说,“我要拍的,是艺术电影。”贾樟柯还说,“艺术电影不得奖,商业电影没票房,都是失败的。”但艺术从来都是给人欣赏的,包括那些并非真正懂得艺术、只是附庸风雅的人。所以,作为艺术的门槛,太高的话,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尤其是像电影这样的东西。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第六代”影片借鉴了“第五代”对于电影本体意识的思考和探索,影像运用更富个人色彩,而且继承了他们的反叛传统,并将其变为一种可以自觉运用的行为意识,在层层民族寓言中让个体经验破土而出。但第五代导演一些影片重表现性造型效果轻故事的痼疾,也影响了“第六代”的很多影片。这些影片重表意轻叙事,轻人物塑造,人物群类特点盖过个人特点,缺乏特定心理轨迹,演员完全成为导演主观意念的符号。在这些电影之中,观众们对于主角类群所处状态的共鸣,要远远大于对故事本身引起的评判。

  电影的根基在于剧本。电影与戏剧一样,依靠的都是矛盾和张力来吸引观众。从古希腊开始,现在世界上被广为传诵的任何戏剧或者电影,都拥有一个丰满的故事,一个心理层次分明的主角。只是,这些东西,在第六代导演身上都没有完整的体现。我们看到的,只是那种灰暗的氛围和对某一群体的无奈的记录。而这种无奈的记录也就注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