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毅大使谈中日文化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21:30 人民网

  

王毅大使谈中日文化交流
图为王毅大使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接受本网记者采访。于青摄

  初冬的东京,天气温润,和暖宜人。恰如此间刚刚开启了序幕的“2006中国文化节”,绚烂的艺术轻撩人的心弦,却能久驻心间。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王毅大使在百忙当中就此次“中国文化节”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畅谈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力。

  本网记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您如何评价两国的文化交流?

  王毅大使:中日间的交往已逾两千年之久,其中绵延不断的是文化交流。中国隋唐时期近300年里,日本向中国派送了大批遣隋使和遣唐使。那段时间是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文化的一个高潮。比如日本家喻户晓的高僧空海,就是遣唐使里的一位留学僧,后来成为日本真言宗的开山之祖。我曾去过他驶入大海,西去中国的海岸。从那里向西眺望,海的那边,就是我们的神州大地。我还去过日本最西面的一个小岛,那是空海法师学成归来,重新踏上日本国土的地方。后人在此为他建了一座庙,庙里有一块空海手书的石碑,上刻四字:“虚往实归”。即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去时仍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僧人,回时终成一代宗师。这四个字不仅反映了空海高僧的真实心态,也是当时中日交流的生动写照。

  近代之后,日本率先打开门户。中国也借助日本这个平台,学习吸收了很多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

  无论世事如何变换,中日之间的文化交往始终不曾间断。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中是少有的。

  如今的中日文化交流传统领域长盛不衰,新兴领域方兴未艾。以往中日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文物、书法和传统戏剧方面。近些年,拓宽到商业展演、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赴日演出的大中型文艺团体在80—100个左右;举办大型文物展览10—20个。还有旅居日本的1000余中国艺术家,他们活跃在每个城镇和乡村。中国文化在日本可以说是月月有出展,周周有演出,日日有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是加强两国人民友好的重要纽带。

  问:“中国文化节”此时在日本举办,对中日关系有何特殊意义?中国驻日使馆是主办方之一,请您介绍一下“文化节”的筹备过程。

  答:这次文化节的筹备耗时近一年。今天成功举行了开幕式,反响非常积极。温家宝总理和日本安倍首相特地发来贺辞。日本皇室成员高圆宫妃殿下专程出席,众参两院议长亲临庆典,70多位众参两院议员拨冗前来。此外,还有各界名流和友好人士、友好团体以及在日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也出席了开幕式。

  今天的盛况来之不易。因为筹备期的大部分时间,中日关系尚处在严重政治困难形势下,但是我们始终坚信,改善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加强中日文化交流是两国人民的共同需求。举办文化节面向的是日本人民,为的是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介绍中国这些年来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和历史进步,向他们传递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因此,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不仅要做成,还要做好。

  文化节在今天拉开序幕,正值中日关系终于打破僵局,重现曙光的新形势,可谓恰逢其时,开幕式的的盛况就说明了这一点,我相信文化节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正如温总理在贺辞中说的那样,中日文化节将成为两国共同迎接200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前奏。

  问:请您介绍本次“中国文化节”入选节目的特点。

  答:本次文化节是一次丰富多彩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向日本人民展示了中国最高水平的艺术。在开幕式音乐会上,日本众参两院议长、几位前首相都赞不绝口,称这台节目非常精彩,体现了中国艺术的高水平。类似的还有好几个,将陆续展现给日本人民。二是融会了中日双方文化的要素。比如,中国京剧、昆剧与日本能、狂言的同台演出。虽然各自表现形式不同,但同为东方文化,根子是相通的。观众同时欣赏双方的传统戏剧和高雅艺术时,可以体会到两国艺术的相通性,亦可感受到两国一衣带水的深刻内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也恰恰是中日两国开展文化交流的优势所在。三是增加日本民众的参与性。此次文化节有两场大型街巡活动,一场是在日本的闹市,一场是在著名的横滨中华街。日本的太极拳爱好者,当地华人社团的狮子舞、龙舞等都将参与表演,加上国内一些专业团体前来助兴,可以想象场面将十分轻松活泼。

  问:请您阐释文化交流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答: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通过安倍首相访华,两国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一致,同时也就两国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形成了重要共识。这就是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当然需要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同时强有力运转,但推动这两个车轮的是两国人民。而文化交流将有助于把两国人民的情感连接在一起,把两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在一处。换言之,中日关系要向前健康发展,还需要通过广义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从而为运转政治和经济这两个车轮不断提供新鲜动力。这恐怕就是文化交流对国与国关系的独特作用吧。

  我甫到任日本,即闻“韩流”之劲。一部《冬日恋歌》电视剧竟能改变日本民众对韩国的认识。其实,就文化领域而言,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要比任何国家都具备更坚实的基础、更有利的条件、更持久的需求和更广泛的参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打造出一批能够使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满足国外民众急需了解中国的愿望。韩国可以成功地在中日掀起“韩流”,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在日本,在亚洲以至在世界范围掀起“华流”。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辉煌成就。在硬实力有了一定基础后,下一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构筑我们的软实力和树立中国的新形象,尤其是在我们周边的亚洲地区。为此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就是文化交流。

  问:对现代中国来说,您认为日本文化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哪些?

  答:任何国家、民族抑或文明之间,都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国文化曾给日本带来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更新发展,还将继续对日本产生影响。同时,日本文化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我曾参观过日本的佛教名山——高野山。当地一位长老带我参观山上一些著名寺院。所见似曾相识,但又与中国现有寺院不尽相同。长老对我说,山上有几百所寺院,都忠实地保留了1200年前从中国唐朝带回来的宗教文化。无论是建筑样式、内部设置,还是佛教礼仪及僧人的行为举止,至今严格遵循千年前的成规。漫步高野山,仿佛回到了中国唐朝。日本民族珍惜引进的文化。重视对文化的保存。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历史长久而生命力依然。单纯追逐时尚并不意味着就好。我们的文化需要改革更新,与时俱进,但应是在保存历史精华与传统的基础之上。

人民网记者  李渊  于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