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时评界的丑陋不应该全怪到作者身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0:10 红网

  关于中国时评界的思考这个问题,早在2004年就曾掀起“丑陋的时评”话题,《丑陋的中国时评圈》、《并不丑陋的中国时评人》、《再论丑陋的中国时评圈——中国时评虚假观点三大产生机制批判》三篇争论文字相继发出,问题就凸现了。当然那一轮风潮至今还隐隐约约地存在时评界,问题出来不可能那么快消失。

  就今年来说,几个时评人就此问题也谈论了,如李方、练洪洋的时评互动,鄢烈山

的《今天的言论需要怎样的文风》等,都是对杂文创作这一块的讨论。这又看到作者马九器的文章《丑陋的时评界》一文,当然该文与多次探讨的问题,如出一辙,前面思维后面跟随,观点全部都打在时评作者身上,这一点没有太多区别。话说到这里,我也就不得不说上几句个人的观点。

  就《丑陋的时评界》一文,他所指出的问题他自己也犯了一大部分臭习。如作者说:“抄袭剽窃层出不穷,嘴上君子笔下小人者不绝于世”,请原谅,我只是用于观点故,没有指责你个人道德的意思,你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已经被他人嚼个稀巴烂了,如上面关于时评界的所列举的论述文章。再如作者说:“有作者把‘兼容并包’发扬光大,里面成段成段是他人的精辟论见,却打着旁征博引的旗号而据为己有”、“请出几个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内著名学者讲几句名人名言”等,不好意思,你也引用不少人物的观点,狄更斯、莫言、哈维尔等也出现在你的文章里,一样的“丑陋的时评界”里的臭毛病你也占了好几成。按道理来说,你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该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但是你出现了,很不应该。好了,就此问题暂时打住。主要的一点就是被广泛认为的时评界的丑陋,都怪在作者身上,到底这样的观点有多大的客观性,以我鄙见,百分之三十不到,也就是说,三分认知七分错误。

  我个人以为时评界到今天的状态,应该罪魁祸首在媒体,其次才在时评作者。为何这样说呢,这个话题说起来也比较长,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明问题的根源所在。打个比方,譬如新闻媒体的弊端——媚俗,就从这个问题说起吧。说说看,新闻媒体的媚俗是什么缘故?无关痛痒的报道、地方政府命令式报道以及相应的正面报道,流俗的明星绯闻、各行各业的猎奇、花钱买的新闻版面,再次之无关百姓生活,无关民众声音的世界新闻报道出现地方媒体上并给予大量版面,我想怎么也说不过去,这些东西在相应的媒体及专业日报类已经出现了,何必一个市几家媒体报道呢?这不浪费资源和木材吗?有多少等着反应社情民意的东西等着报道发现呢?又为何?我想这些并非老百姓乐意看这些东西,而是媒体人的刻意为之,譬如情形所迫,或者干脆就是为保险起见,怕报复,就不去采访报道。老百姓是想说,但是说不出来,没有地方给你提供言论的平台。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言而喻,不是时评人本身不想写好的东西,本身不想写点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利的轰天动地雄文,而是关键在于媒体有这样的平台吗?到底是媒体趋之若鹜,还是时评人趋之若鹜?我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问问媒体人。他们是最知道内幕真相的,他们审稿选稿到最后定稿,是他们说了算,是他们想“用”谁,想“杀”谁,生杀大权在他们手里,如果时评作者要是不紧跟媒体风潮,紧跟当今社会整体的浮躁、功利、莫名其妙,甚至颇好“性”这个字眼,文章有得发表吗?话反过来说,媒体人见到这样的稿子就不采用,时评作者屡写屡败之下,时评人为发表故,还敢写这样的文章吗?不要把本末位置搞错了。不难想象,这类比较媚俗的文章,还卖座,媒体的转载率高,放头条高,推波助澜的应该首推媒体人吧?说不定他们心里正手舞足蹈呢:看,我编发的文章转载率多高!我们的水平多高?仔细一看这样的文章百分之九十几的是关于娱乐化猎奇化的文章,谁之错呢?

  作为我个人来说,早前做过杂文编辑,当时编发刊物,也是根据个人喜好个人认知程度选择文章,我不能说自己的选择是好是坏是优是劣,但是那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最真实的体会和感想,情愿多编发小品文,哲理散文,小小说,甚至一些纯粹的抒情散文。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东西更类似于杂文,更贴近于生活,更有人性,更具个人思维引人共鸣的东西,而且颇能触类旁通,提示出更多有价值和意义的光点。耐读易读,直接明了,不是枯燥晦涩范围的古董用词,以及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这让我想起媒体时评风潮背后的一些隐性问题,譬如,很多普通时评人的文章很少有机会见诸报端,而长期被平面媒体把持的媒体人自留地占据,一直是目前文坛整体的一个风气,几乎大多数文体都是这样的弊病——圈子内的人。“最惠人待遇”常见,而且有些媒体直截了当,约请专栏撰稿人,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堂而皇之地说提高文章含金量,更利于发掘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一点我实在难以苟同,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就证明读者比较弱智,想不到这样的问题。也许这样的结论太高估专家学者的“威力”了,读者都是傻子,专家学者都是高人。这怕太主观臆断了吧?同为时评人,同为“新闻二道贩子”的时评文章,我就不相信谁比谁能高明到哪里去?而他们所做的把新闻简化、发掘问题背后根源却是一样的。我个人来说不太愿意读专家学者的东西,我感觉他们总是一幅高高在上,天下圣人舍我其谁的卖弄。你要说他们的文章有深度有力度,我也不见得他们好到哪里去?狂人不打妄语,有时候他们思维弱智得连读者的认知都不如,我宁愿看些读者的评论,也不看那些所谓的大家的“开发”。如果说作为“公民发言”一种,到此已经成为一种间接的垄断,那么作为众多时评人只能投媒体所好,献媚编辑个人兴趣,迎合整个社会的媚俗心理,不得不说这些媚俗作者是形式所逼、形式所迫、竞争所致,不得不写点这样的文章,以求发表,如果连这样的文章也不发表的话,谁能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并非全部烂菜的思维呢?在快餐文化的今天读者也喜欢这样的文章,也喜欢这样的“新闻二道贩子”,存在必要,存在也会继续下去的。但是怎样改变这种陋习,留给那些所谓的大师去评说吧!他们不是一个一个比一个高明吗?写点另类的东西,别老跟在新闻屁股的后面,看看他们能发表多少东西出来?

  文章千古事。如果我们现在就给某类作者的作品定义好坏优劣,那是不负责任的。能流传下去,能赢得后人的认可,哪怕非议争议也说明这个文章还真有点价值,怕的就是没有等到作者死去,而作品已经腐烂掉了,谁也不记得他写过什么东西,没有写过什么东西,这才是最为可悲的。

  其实问题至此,也就显而易见,时评界已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时评人、媒体人、社会风气等等都有干系,谁也脱不了责任。如果仅仅把时评人类为“丑陋”,作为根源,以致为耻,实在过犹不及啊,怎能只见一面,不见全貌?也许应该是媒体人先反思一下吧?但是,又还有一点疑惑出来了:媒体新闻以及时评文章的媚俗,归根结底都在新闻记者或者媒体人身上?只有他们忏悔吗?我真的迷惑得不知所以然了,谁又知道这个答案呢?也许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的如来佛祖知道吧?

  想起朱熹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有头就有尾,谁是头呢?找出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也许只有如此才能打破目前时评界的怪圈和痼疾。

  观点撞击:

  

稿源:红网 作者:侯书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