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守护“历史的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4:43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让历史文化资源走入百姓生活,使文物保护与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丰富厚重的文物资源才能展现出迷人的魅力与勃勃生机,实现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徽州古民居、和县猿人遗址、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等闻名海内外;这里有博物馆和纪念馆40多座、各种馆藏文物55万余件,数量之多、门类之全居

全国前列。

  从地上到地下、从物质的到非物质的,丰富厚重的文物资源在安徽新一轮的保护与利用中展现出迷人的魅力与勃勃生机。

  构建文物保护法律长城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我省制定了文物保护“五年”发展规划,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改革,确保重点,兼顾全局,扎实有效地完整保护“历史的文明”。

  据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介绍,我省文物保护从整体上综合考虑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内涵等方面,致力于从文物资源大省转化为文物大省,加强文物抢救与保护、考古发掘、博物馆和文物库房建设、文物安全防范和打击文物犯罪等具体工作,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着力建立起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

  如何使发展规划切实落地?面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断涌现的问题,我省相继启动了各项立法支持。1997年,《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颁布,作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单项文物法规,它对承载着百科全书式徽文化的皖南古村落及其古民居进行整体保护;2001年,《合肥市文物保护办法》等地方文物法规相继出台,使情况各异的地方文物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003年,省政府以“省长令”出台了《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建设工程中文物保护的政府规章,对于基本建设高峰时期的文物保护意义重大;2005年7月1日,新修订的《安徽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做出了通过立法对文物保护基本经费需求提供保障、增加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前置审批条款、将民办博物馆纳入法制化轨道等诸多新规定,为文物保护和管理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与政策依据。至此,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与国家现行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符合安徽实际的较为完善的具有安徽特色的文物法律法规体系。

  我省文物遗存文物数量多、分布广,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17600多处,皖南地区古村落遗存的古民居、祠堂、牌坊、楼、台、亭、阁等更是全部归入了皖南古民居范畴而被加以保护。为加强对各类文物的管理,我省文物进一步建立健全文物执法网络:2002年全省文物系统的300名执法人员通过集中培训,全部取得文物执法资格认证;2004年,省及各市县文物执法总队相继建立;同时,通过编纂文物图书、代订和发送《中国文物报》、赠送文物法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正在酝酿中的《安徽省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大遗址保护专项法规》也将很快出台。

  立体思维变“死保”为“活保”

  地上地下全方位保护、让历史文化资源走入百姓生活,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告诉记者,我省的文物保护工作正从“死保”变成“活保”,逐步实现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80年代初,我省只有2处国保单位、102处省保单位、300多处县保单位,而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分别增至为56、451、2000余处。近年来,省文物局积极争取各种渠道的资金援助,每年完成超过20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的维修,并成立了省文物保护中心,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开展文物维修精品工程。在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文物的利用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物开放点不断增多,从黄山市的西递、宏村、南屏、堂樾牌坊群,到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博物馆,再到合肥的李鸿章故居,以及寿县、亳州等地一系列的文物开放点,以文物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在全省范围内正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活力。

  文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是立体的。近年来,我省考古工作以配合基本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抢救性发掘,有力保证了大规模基本建设中地下文物免遭破坏,考古发掘工作捷报频传,让安徽这座文物资源大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日益彰显,如潜山薛家岗遗址提供了研究6000年前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理想场所;“中国原始第一村”蒙城尉迟寺遗址对深化大汶口文化、史前聚落形态和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繁昌人字洞还原了240万年前欧亚大陆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的冰山一角……

  通过博物馆建设与展览展示,省文物局还把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一个个展览,让走进的市民们细细地品味。“安徽古代文明陈列”、“黄梅戏梅开三度成果展”、“安徽古生物陈列”等引人入胜,《英雄时代——三国文物展》、《安徽民居建筑》等博得港澳台及海外人士的好评,“新四军在皖南陈列”被评为当年“全国文物陈列十大精品”;在省博物馆五十周年馆庆典礼的11月14日,“元瓷之珍”、“皖南古建筑”、“安徽青铜器精品”、“潘玉良作品展”等八大展览同时推出,更是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目前,省文物局又开展了“皖南古村镇保护利用调研”,并将据此出台一系列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保护皖南古民居的政策,进而促进该区文化旅游的发展,逐步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保护有利于利用、利用有助保护的“活保”。

  新思路应对困难与挑战

  尽管加强了对文物保护工作,但诸多因素使得我省文物保护工作仍面临困难与挑战,而当前正处于基本建设高峰期的这一现实,更是让我省文物保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首先是经费短缺。我省是文物资源大省,但文物保护经费却面临困难,馆藏文物技术保护费、管库建设费用、安全技防费用、物科研费用和文物教育费用都十分短缺。尽管今年的专项经费比去年增加了36.8%%,达到了800万元,但面对每年100多份的维修报告、数以十万计亟需科技保护和库房收藏的馆藏文物、等待经费支持的考古发掘工作等等,这一数字出现了巨大缺口。

  其次是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的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对文保单位擅自修复改建,文物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考古工作也几乎是穷于应付基本建设及盗掘所带来的抢救性发掘。

  此外,文物保护与利用、文物与旅游、文物与宗教等关系也还没有完全理顺,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诸如过度开发、产权关系混乱、文化景区缺乏整体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

  转变思路、迎战困难、风正扬帆,省文物局确定了新一轮的文物保护思路,这就是“整合资源,打好基础,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在新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我省文物系统正加大了文物系统改革开放力度,狠抓基础工作、整合文物资源,在有效保护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如做好全省文保单位档案和数字化处理、库房建设、遗址保护、文物展览、对外交流等工作,特别是重点实施省文物精品保护利用工程以带动全省文物保护与利用再上新台阶,实现我省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