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郑汴一体化:城融·心融——访副省长张大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5:48 大河网-河南日报

  

郑汴一体化:城融·心融——访副省长张大卫

  

郑汴一体化:城融·心融——访副省长张大卫

  

郑汴一体化:城融·心融——访副省长张大卫

  

郑汴一体化:城融·心融——访副省长张大卫
11月16日下午,郑开大道通车临近之际,副省长张大卫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侃侃而谈两个小时,对郑州、开封两座城市的发展史,郑汴一体化战略构想的缘起、进程及下一步设想进行了论述和阐释。

  “两座城市:中国城市史的两个经典范例”

  张大卫:城市、文字、王朝的出现被世界公认为文明起源的三大核心要素。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城市的发祥地。谈郑汴一体化发展,也要先从郑州、开封的发展史、盛衰史说起,因为这两个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极具典型性。

  开封是七朝古都,1000多年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城市,商业繁华、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城市要素。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历史上几次重大事件造成的大“失血”,使开封逐渐丧失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第一次是宋都南迁临安,开封在政治资源缺失的同时,经济、文化、商业资源大量流失。第二次是京汉铁路修建,使中国南北大通道的路线由开封向西移动了70公里;之后陇海铁路建成,京汉和陇海交会点最终定位在郑州,交通区位优势的缺失使开封再次遭遇挫折。第三次是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开封由都城到省会再到地级市,重要城市要素的丧失使开封工业化进程放慢,失去发展机遇,急遽衰落。

  对于郑州来说,是历史给了它机遇。内陆交通枢纽的地位,作为近一亿人口大省省会的政治资源和全省科教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使郑州具备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内力。近年来,它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发展要素的快速集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迅速发展,从百年前一个蕞尔小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我们为之骄傲的省会城市。

  “郑州与开封——什么要素使他们相互吸引?”

  张大卫:有许多因素导致郑州与开封互相吸引。开封虽然褪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其城市品格、市民精神却一直没有消亡,深厚的中原文脉一直在开封传承。世界上众多城市中,唯有开封在遭遇一次次黄沙、黄水、战乱的毁灭后,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旧城上重建、重建、再重建并获得新生,街还是原址上的街,桥还是原址上的桥,成为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精神的典型代表。

  开封市民精神最突出的是一“文”一“商”,体现了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根基。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迷恋和坚守,对城市品格的辨知和认同,市民心态的从容,丰厚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等等,体现了一座城市精神上的优越和自信,这些正是目前很多城市所缺乏的。

  反观郑州也是著名古都,但历史上有很长的文明断裂期,缺少引以为傲的传承。但这种短缺恰恰使郑州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它敞开胸怀接纳四面八方强势文化的辐射,兼容并蓄,朝气蓬勃,从不故步自封。

  郑州的现代,开封的传统;郑州的高效,开封的从容。两个城市内在的强大的集聚力,使它们相互吸引,互为补充。上个世纪50年代省会由开封迁郑后,郑州的一些高校由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裂解出来,80年代开封地区撤销后郑州所辖的几个县(市)也是由开封划过来的,所以许许多多的郑州人把开封视为自己的故土和精神文化家园,反哺和亲近开封是他们心底重重的情结。同样,在开封也有许多郑州人工作、求学。郑汴一体化的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和价值传统,正源自这种天然的吸引力和融合力。当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两市产业在错位发展,使得产业的互补成为可能,这是另外一种强大的动力。

  这些,在其他城市之间都是不多见的。

  “历史讲究机遇——郑汴一体化集中了河南上下的智慧,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张大卫:说到郑汴一体化不能不说中原城市群。从“八五”提出这一构想,到“九五”进一步深化,再到“十五”加以明确,其中经过了复杂的过程。

  2003年,国家和省内有关专家在参加中原城市群规划时,提出把郑洛工业走廊向东延伸的观点。认为郑州虽然是全省政治、经济、金融、物流中心,但作为一个近一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其首位度太低,没有绝对优势可以辐射带动全省,必须进一步强化郑州作为河南核心城市的地位。如果单纯依靠郑州自身发展,这个过程会很长。而开封具有的条件完全可以成为郑州的功能互补区,实施郑汴一体化战略将使两地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人民互利,优势互补相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年5月22日,《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引起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高度关注,他批示道:“我读后感慨万千……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在我们手里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展示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现在看,要使开封尽快发展起来,没有一些特殊的措施是不行的。我建议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一下,把振兴开封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来实施。”由此吹响了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号角。

  8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长沙主持召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李成玉省长参会并实地考察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情况,更使他坚定了实施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决心和信心。8月17日,李成玉省长赴开封调研时正式提出:建设郑汴城市连接线。郑汴一体化发展序幕拉开。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远见卓识和果敢决断,使郑汴一体化进程迅速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需要强调的是,郑州、开封两市的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非常开明、主动,非常有胆识。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我们要通过郑汴一体化的进程,向世界证明一个奇迹:河南人民有能力把一个衰落的古都重新振兴起来。

  郑汴一体化战略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也是集中了百姓意愿,专家智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郑州、开封两地领导远见卓识的结果,可以说它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郑开大道——从一条路起步突破体制障碍”

  张大卫:为何选择从一条路开始迈出两城相融的步伐?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什么叫“城市群”,它的实质就是用快捷的交通连接起来的城市密集区和连绵带。城市和城市群的成长动力,关键之一就是低成本的交通。郑州和开封相距仅有40公里,但行政区划的分割和其他重重的体制障碍,使两市的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发展受到了限制。

  郑开大道的建设正是要体现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两市发展的大势。通过这条路,郑州可以低成本享受开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封可以低成本享受到郑州的政治经济科技资源,这也顺应了城市群另一条定律——每一个城市的资源都是可以被其他城市共享的。共享可以极大促进两地经济发展,提高两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伴随这条路的建设,体制的障碍被一一冲破,省委省政府、郑州开封两市政府、中牟县都以开放的胸襟、高效的工作,证实了各级政府的组织力、执行力和协调力。在短短一年内让决策成为现实,这使人们对未来两市的协调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一过程中,很多省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同志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这条路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体现不少“第一次”:在两座城市间修建一条城市道路是第一次;用一条路冲破行政体制障碍是第一次;省级交通部门修建城市道路是第一次……伴随道路开通的还有许多第一次,比如金融同城,电信同城,广播电视同城,公交互通,还有两市居民享受对方市民的一些优惠待遇等等。这种探索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将是非常有开创意义的。

  从道路规划、修建,到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庆祝活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网友热切议论,百姓参与度之高前所未有。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一决策顺应了民意,它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他们对这一决策衷心拥护。

  “融城不是合二为一,而是1+1>2”

  张大卫:郑汴融城,关键在于郑州、开封两市人民情相向、心相融,在于两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郑开大道的开通从感情上拉近了两地群众的距离,两地发展的信心指数大大提升。但关键是在大家的心气儿、两地的人气儿提升后,能否乘势而上,从文化上、心态上、理念上,互相融合,互相学习,互相接纳,这是十分重要的。

  河南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很重,但要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城市的发展要有一些聚集度相对高的产业来支撑,但我们不能搞四面开花。郑开大道的建设为在这一区域内科学规划和布局产业提供了可能。郑州、开封两市及中牟县要依法依规做好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修编,对布局在两侧的产业要严格选择,要环保、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目前这一区域的规划正在进一步编制论证,实现规划不能急于求成,有可能20-30年、也有可能更长。

  总而言之,郑开大道两侧的区域,为郑州、开封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大尺度的开敞式空间,使我们可以追求城市与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两个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要使郑州、开封的协调发展产生1+1远远大于2的良好效果。

  “考验——百姓沉浸在欢乐中,而政府要考虑更多”

  张大卫:可以说,郑开大道是一种试验,开通之后才是真正的考验。要由现在的开心路成为今后的舒心路,还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在等着郑州市、开封市政府和中牟县政府,许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抓紧做。否则,一阵喜悦之后,带来的将是无穷的烦恼。

  郑开大道开通后管理的成本提高了,对管理的要求也提高了。两侧许多地方还是农村,其城市意识、交通意识、安全意识的形成还需时间。比如,在沿线还应该有服务区、派出所,道路开通后会不会马上冒出一批“风炮补胎”的路边修车店?会不会迅速出现低档次的“招手停”饭店?去哪儿上厕所?……怎样在方便百姓的同时搞好管理,这十分重要。管理的滞后将是致命的,小小的漏洞,将带来大大的失败。

  郑开大道一开通,开封马上面临着大量的郑州人到开封消费的问题,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在心理上,开封是否做好了迎接准备?或许这一次郑州市民到开封吃夜市为找车位费尽周折,下一次他就不会再去了。从卫生、停车、市内交通等等,每一个细枝末节,也许都决定着“融城”的进程。

  □本报记者王磊杨凌朱殿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