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小学生流行恶搞文化凸显课外读物缺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6:28 沈阳网-沈阳日报

  孔乙己改偷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演艺新星……11月19日,家住沈河区的李女士无意中看到了孩子的一个笔记本,上面都是对课本经典文章的模仿与篡改。“长此下去,孩子们恐怕要分不清经典与恶搞之间的对错了?”对于经典读本频遭恶搞,李女士十分担忧。

  “恶搞文化”在中小学生中大行其道

  据了解,李女士女儿所在的这所初中几乎每名学生都能说两句针对传统名著的俏皮幽默。“你有没有看过《Q版语文》?”记者对我市多所初中进行了走访,发现同学们都很推崇《Q版语文》这本开恶搞风气之先的书。好奇之下,记者从一名初一班主任老师手中弄来一本,该书由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作者的名字也没听说过,书里全是似是而非的“恶搞篇目”,如“孔甲乙”、“卖碳翁”、“愚公移山”等篇章与教材基本雷同,内容则被作者以搞笑的口吻将古人与原著揶揄了一番。在作者笔下,孔乙己混在白领中间,偷了一块电脑光盘,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愚公刚挖了两天土就嫌累,听从大儿子的建议直接搬到了山后面,原有的教育意义与精神指引荡然无存。

  皇姑区昆山四校校长郑佩云介绍,自己的孩子上初中二年级,她曾经在校门口的摊贩手中发现了好几部手抄本,里面的内容千奇百怪,有麻辣女郎勾引孔子,司马光当上了海边救生员,牛郎为与织女见面,花2000万美元坐俄罗斯宇宙飞船跨越银河系……不一而足,对此她惊讶之余,更担心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误导,影响世界观的形成。

  “恶搞”凸显课外读物缺乏

  当网上恶搞起初以成人为娱乐对象时,我们尚可以看看热闹。可是,面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中小学语文教材亦被“恶搞人士”消遣,不禁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捏一把汗。恶搞文化将原著体现的教育意义娱乐化地否定,让尚没有正确判断能力的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值得教育界人士和家长们警惕。郑校长认为,“恶搞文化”之所以在中小学生中颇有市场,与适应时代需求的课外读物缺乏有关。传统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正统抽象,在了解了人物代表的道理后,同学们很难转化为有血有肉的阅读记忆,自然不如另类风趣的恶搞作品吸引眼球。本报记者崔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