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菩提伽耶佛陀在此成正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9:03 大河网-大河报

  

菩提伽耶佛陀在此成正果
瓦拉纳西著名的印度教圣城

  11月16日中午12时30分许,考察团乘坐的火车到达瓦拉纳西。

  在瓦拉纳西,宗教建筑随处可见。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描述说:婆罗斯国,方圆四千余里。人民温淳有礼,习俗重视学艺,多数人信奉外道,少数人敬信佛法。有寺院三

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外道神庙有百余所,信徒有万余人。

  虽然已经过了1000多年,但历史如昨,城里的寺院多半还是玄奘所说“外道”。现在的瓦拉纳西,仅印度教教堂就有2000多所。

  两千多年来,瓦拉纳西一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中心,释迦牟尼最初也是在这里传播佛教的。当玄奘来到这里时,佛教已经开始衰微。

  现在,瓦拉纳西是著名的印度教圣城,被称为“湿婆之城”。瓦拉纳西人崇拜湿婆神,湿婆神像高高地矗立在那里,面向恒河,接受着信众的膜拜和祈祷。

  举世闻名的恒河流过瓦拉纳西,玄奘时赞叹恒河“水色沧浪,波涛浩汗。”恒河西岸神庙林立,极其壮观。每天都有许多印度教徒来到恒河进行沐浴祈祷

  鹿野苑中国老僧难舍故乡人

  。

  16日下午5时40分,我们到达距瓦拉纳西城10公里的鹿野苑(SarnathDeerPark),这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当年佛陀在菩提伽耶顿悟后,向西步行三百里来到了这里,寻找当年的5位同修者,向他们阐述了生死轮回、善恶因果以及修行超脱之道。这里被尊为法轮初转之地。佛法传承中最重要的佛、法、僧三宝,在鹿野苑经典地聚齐了。

  玄奘来到这里,他看到“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大唐西域记》里作了以下记载:从婆罗斯河向东北行十余里,到鹿野寺。寺院分为八部分,有围墙连接环绕,高楼重阁,设备规划,穷极宏丽,僧徒有一千五百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鹿野苑,已是一片断壁残垣。

  “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有四五层垒叠的寺庙和僧房遗址,说明这里的佛塔和寺庙在历史上被反复修缮过多次。”陪同的印度人陈真说。

  残存的遗迹依然能让人感到震撼,阿育王当年建造的两座高塔,还留下一座,50米高,四周有9个壁龛,塔身上还雕着精美的图案。

  遗址上遍布着大大小小参差错落的塔基,这里的工作人员说有500多个,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一致。

  鹿野苑附近的博物馆,保存着考古发现的一切,这些都是昨日的历史。

  鹿野苑附近有大小佛寺40多所,其中有7所是日本、韩国等捐建的,中国人捐建的寺院叫“中华佛寺”。佛寺大门口书写着如下字样:“此中华佛寺为中国高僧北京法源寺方丈道阶法师正传弟子德玉老和尚于一九三九年创立。此佛寺山门围墙为本寺继承住持本照镇三二大上人于一九五二年向中国旅印侨胞募建。一九五三年谭云山敬书。”

  这一行行汉字,让多天来一直穿行在佛教遗迹中的我们感到有些兴奋和亲切。

  佛寺门口,有一个老僧人,叫王义庆,是从中国青海来的,已经来了27年了。27年前,也是追寻着玄奘的足迹,王义庆和5个同伴结伴向瓦拉纳西进发,过雪山的时候,他的同伴有的冻坏了腿,有的冻坏了脚,都打了退堂鼓,而他坚持了下来,走到了这里。如今,他每天都在寺院门口打坐。见到考察团成员,67岁的老人热泪盈眶:“你们是从北京来的?你们是从北京来的吗?”王义庆拉住考察团成员们的手,久久不放。

  夜读恒河目睹印度教诵经礼拜

  在国内,一直想拜谒一下恒河,因为它是印度的母亲河,很多宗教包括佛教都发源于恒河流域。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

  但现在,我们只能夜读恒河。

  由于在鹿野苑耽误了太多的时间,等我们去恒河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早上6时还要赶路,只得将就一下了。

  虽然恒河实际与我们近在咫尺,但通往恒河的路像迷宫。从鹿野苑坐大巴要近一个小时,然后转乘人力三轮车需45分钟。

  晚上9时许,我们来到恒河。

  当时正是印度教礼拜的高峰时期,河岸上灯火辉煌,信众云集。

  一声声祷诵,划破夜色,在恒河上漂荡;一声声悠扬的宗教音乐,穿行在河岸边。我们乘坐的船缓缓行驶在这样的氛围里。

  诵经礼拜大约持续了45分钟。礼拜结束后,河岸边冒起了浓烟和烈火——这是火葬人的。

  一堆一堆燃烧的火焰,预示着一个一个生命升天而去。

  佛教圣地玄奘曾在此失声痛哭

  “摩揭陀国,方圆五千多里。城市中居民重视学术,尊敬佛法。寺庙五十多所,和尚一万多人,多半崇敬和学习大乘法教。”当年玄奘到达摩揭陀国,也就是现在印度的比哈尔邦巴特那和伽耶地区。他走进了佛国,触目所及,尽是佛教圣迹,行步所到,难离佛寺梵音。

  2006年11月17日,稻谷飘香时节,“玄奘之路”考察团来到了比哈尔邦伽耶城,也走进了佛国——这里,是佛陀成正果的地方。

  下午5时40分,考察团一行60余人到达佛教圣地——释迦牟尼成正觉的地方——菩提伽耶寺。

  “从前正觉山往西南走十四五里,到达菩提树。砖垒的围墙高峻险固,东西长,南北窄,方圆五百多步,珍奇的树,名贵的花,纤细的莎草,其他奇异的草,又稠密又茂盛,布满了大地。正门向东开,对着尼连禅河;北门与大寺庙相通。围墙内圣迹相邻,或者是塔,或者是精舍,全是瞻部洲各国的君王、大臣和豪族为了纪念他们敬奉佛的遗教而建造的。”玄奘到达菩提伽耶时,如是描述。

  玄奘到达菩提树下金刚座前时,禁不住失声痛哭:“佛祖成道之时,我玄奘不知在哪里?直到现在才到这里瞻仰佛像,真是罪孽深重啊!”玄奘的虔诚打动了在场的数千名僧人,菩提树下顿时哭声一片。

  玄奘为自己不能与佛祖直接交流而感到深深自责与遗憾,他在这里待了八九天才离去。

  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怀着无比的虔诚,走到金刚座前,跪拜,祈祷。

  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大彻大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但菩提树原非菩提树。释迦牟尼正觉前,思索了6年,未成正觉。“后来他接受了牧羊女送给他的一盆奶,喝完后,他将盆扔进河里,盆顺流而下漂到一个地方停下来,就到了伽耶。”陈真说,“他觉得这里可以悟道,就找到一个清静的地方苦修,这个地方就是菩提树生长的地方。”

  释迦牟尼到达这里,经历了一个过程。释迦牟尼从东北方向走来,看到菩提山,感到非常幽静,就想获得正觉。他登到山顶后,大地震动,大山摇晃。这时,净居天在空中喊:“这里不是成佛的地方,从这里往西南十五里,有一棵毕钵罗树,树下有金刚座。”

  在天神们的引导下,释迦牟尼最终走向毕钵罗树。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释迦牟尼铺上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而坐。他发誓若不能大彻大悟,便不起身。

  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到启明星升起之时,释迦牟尼终于大彻大悟,从而成了佛陀。那棵毕钵罗树,因此更名为菩提树。

  “菩提”是梵文译音,意为“觉悟”或者“智慧”。释迦牟尼在这里苦思冥想期间,摩罗(Mara)用洪水、火焰、雷鸣和闪电来攻击他,释迦牟尼不为所动。摩罗又让自己的3个女儿来诱惑他,依然毫无结果。

  菩提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不变。每到如来涅的时候,树叶全部凋零,不一会儿又恢复如初。这一天,各国的君王、僧俗人等,自发聚集到这里,用香水香乳清洗浇灌,夜以继日,供养不辍。

  菩提伽耶寺佛教弟子朝拜的圣地

  菩提伽耶佛寺的高塔,最初由阿育王所建,当时塔只有30尺高。公元10世纪,有一个皇帝在上面加了150尺,变成现在的180尺。

  塔身显得很是特别,它是立体圆锥形,一个个的佛龛雕在塔身上。塔身东侧,一溜儿排着18个莲花座。

  “释迦牟尼成道后,从这里走过,变成了莲花。”陈真说,“他成道后,身子发出5种颜色,这就成了佛教旗帜现在的5种颜色。”

  释迦牟尼成佛后,缅甸国王专程来找他求证佛法,释迦牟尼无以回赠,就将自己的一根头发送给了国王。

  缅甸国王回国后,专门建了黄金寺院,将释迦牟尼的头发供奉进去。

  菩提树北,是佛散步的地方。玄奘曾记载,如来成佛以后,没有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而是继续入定7天。他起身后,到菩提树北散步7天,在东西之间往来行走10多步,随着他的足迹,留下了18处奇异的莲花纹。

  “现在你所看到的佛寺规模,包括如来修成正果的地方,都是2002年以后修复的。根据有两个,一个是考古发掘,一个是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考古发掘是根据‘阿育王时建了八万四千个佛寺’的记载,也就是说有八万四千个佛教遗址而进行,但绝大部分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进行的。可以说,没有玄奘,就没有印度佛教的现在。”菩提伽耶佛寺住持说。

  日落黄昏,夕阳将佛寺染成了金色;月亮升起,月光将佛寺染成了银色。菩提树下,菩提伽耶寺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依然不肯离去,他们匍匐、跪拜,再匍匐、再跪拜。

  一队马来西亚人,跟着一队僧人,踯躅而行,最后,他们跪伏在菩提树下。那里,有释迦牟尼的足迹,足迹在一块大石头上,据说是如来在上面踩过留下的。各长一尺八寸,宽六寸多。

  世界各地佛陀的脚印,都是从这里拓去的,而玄奘带回的也是这里的佛陀脚印粉本,它与现存巩义慈云寺、目前中国存留最早的佛陀脚印,几无二致。

  这一队马来西亚人和僧人,面对菩提树和佛陀脚印,皆作闭目遐思状,口里却念念有声,诵着佛教的梵音。于和声里,于抑扬起伏的节奏中,行行泪水滑落在他们的脸颊上。

  菩提伽耶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