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市民向内蒙古等地捐赠过冬衣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13:31 北京晚报
北京市民向内蒙古等地捐赠过冬衣物(图)

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下个月,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将迎来十岁生日。十年间,每逢秋末冬初,首都都会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捐赠活动。入冬时节“捐寒衣”,已经成了许多北京市民的习惯。

  在今年的“送温暖献爱心”捐赠活动开始之际,本报联合北京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以电话访问的形式对北京市民的慈善捐赠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市群众也受惠

  11月18日,是今年北京市向市民集中募捐过冬衣物的最后一天。上午10点,阳光灿烂中的北京城区气温接近10℃。而未来的24小时,1400公里之外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将出现零下15℃的小雪天气。

  17日上午,宣武区居民捐赠的20多万件衣被已经从广安门火车站出发,目的地是内蒙古和重庆。这也是全市首批发往灾区的救灾物资。

  三天前,芳古园一区第一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15个装满过冬衣被的鱼皮袋挤在走廊里。袋子上“首都人民献爱心”的浅绿色字迹表明了这些衣物的身份。按照棉、毛、夹分类打包的御寒衣将被运抵内蒙古、江西、张北

地震灾区、巴东三峡库区、阜平革命老区等北京市的对口支援地区。街道居委会是它们离家之后的第一站。

  离京之前,这些过冬衣被会在各区县的捐赠中心做短暂集结,进行登记。运抵灾区之后,由当地的民政部门对衣物进行消毒,处理完毕,衣物才会交到受灾群众手中。

  除了远赴灾区的物资之外,一部分衣物还会留在各区县的捐赠中心,经过环氧乙烷蒸汽的杀毒灭菌之后,发放给北京本地的困难群众。

  房山区石楼镇的贾学志今年67岁,左腿残疾,和他小脑萎缩的女儿贾铁玲相依为命。父女两人赖以度日的是每月150元的低保金。

  10月3日下午,推开贾家的大门。光线暗淡的屋子里,贾学志拄着拐杖起身,女儿贾铁玲则瘫坐在地上。

  贾学志从里屋找出一件崭新的灰色羽绒服,这件让他颇为欣喜的衣服是去年12月份发给他女儿贾铁玲的。“棉被,几年就给一套。裤子、上衣,几乎每年都给,我们身上穿的,都是好心人捐的。”这天,贾学志穿着一件蓝色秋衣,女儿贾铁玲身上则是一件军绿色上衣。

  一年只忙一个月

  在每年的“扶贫济困募捐月”里,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都能够募集过冬衣物200至300万件,平均每五个北京人就有一件捐赠品。2005年的“扶贫济困募捐月”该中心共募集资金1200万元,过冬衣物260多万件。在这个月里,事业单位、街道居委会纷纷设立临时捐助点,人们可以选择最方便的地点和时间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算为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的慈善捐助,一年中,其余十一个月里,该中心接收的捐赠衣物全部累积起来也不过50万件。莫非在另外的十一个月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忘记了捐赠?

  接收点少捐物难

  在外企工作的袁丽是个时尚中人,流行趋势一变,衣柜里就有一批衣服要“下岗”。完好无损的衣服留着占地方,扔了太可惜,于是,她决定全部打包,捐赠。不过,这个时候,“募捐月”还没到。

  提着硕大的一大袋衣物在楼下问了半天,袁丽终于打听到小区里一个“可能”的捐赠物品接收点,等她香汗淋漓的找到地方,才发现里面没人。

  截止到今年2月份,民政部门在全市设立的长期捐赠点共计七百多家,它们大部分就是各个区县根据自己情况指定的居委会。除此之外,5平方公里的方庄社区只有两家长期捐赠点,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的家都和捐赠点存在着一定距离。而在几个居委会,工作人员都表示,平时一户两户居民有东西拿过来的话,“我们可以帮着找地儿,但是多了我们这儿就没地方放了。”

  捐物箱未能推广

  按照捐赠中心宣传册上的说明,各级捐赠站早8点半到下午5点接待捐赠者,全年365天,节假无休。但是很多基层长期捐赠点的工作是由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代为完成的,在他们平时办公时,可以随时接受市民捐赠,而一旦遇到周末、节假日或者居委会临时有事的情况,宣传册上的规定就无法保障了。

  至于一些没有居委会的新建小区,这样的公益事务似乎还没有组织来承担。“总共两床被子,小区没地儿捐,我再特意打个车送到离家老远的捐赠站,这成本就太大了,索性还是等着单位收吧。”住在某商品房小区的王先生忍不住抱怨。

  “想捐的东西平时上班没时间送,周末人家又休息,要是有24小时都可以往里放的箱子,最好下楼不远就能到就方便多了。”自己遇到不便之后,袁丽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既然有捐款箱,为什么不能设计个“捐物箱”呢?

  捐赠中心也想到了这个办法,设计一种“捐物箱”放在居委会外面或者楼门口,不过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别看就一个小箱子,可麻烦了,要防尘、防潮、防盗,还得防有人恶意往里仍东西”。成本大概在两三千元左右,由于还不能保证实际应用效果,所以即使第一批“捐物箱”做出来,也只能先在个别小区做试点。

  写在调查边上

  电梯旁的一纸通知提醒了楼里的居民,“募捐月”又到了。假如没有这纸通知,会有多少人想到该捐御寒衣了呢?

  “募捐月”的声势浩大一方面彰显了首都市民奉献爱心的积极踊跃,另一方面也反衬了目前经常性捐赠的不足。

  首先,经常性捐赠渠道的单一制约了人们的日常捐赠。“找不到方便的地方去捐”是几位采访对象共同的感受。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新社区的出现使得公益事业需要有新的组织机构来承担。同时,由于实物捐赠的管理成本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捐物要比捐款麻烦的多。

  国外的做法也许能提供些借鉴。在英国各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这些商店不断的接受捐赠物品,以低廉的价格在店中售卖,所得款项用于各种慈善工作。店中的工作人员多为志愿者,无私奉献时间,不收取任何报酬。资料显示,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牛津英国救济委员会2002年从金钱和实物捐赠中共获得善款2200万英镑,有23760名志愿者参与工作。笔者的一位同事在英国

留学期间,就曾经在这样一家慈善商店做义工,为售卖的捐赠衣物贴标。

  除了捐赠渠道的制约之外,观念则是另一个影响人们捐赠的因素。“救急不救穷”的俗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对慈善捐赠的态度。一旦有突发事件出现,稍加动员,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少年儿童,均能于危难之处伸出援手。然而,在平时,除了讨论是否要在乞讨者的碗里放钱之外,鲜少有关于慈善捐赠的话题。今天,我们的慈善捐赠仍然是需要提醒和动员的“被动”捐赠,而远远没有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去年年初,印尼

海啸的消息传出,十几天的时间,香港以一城之力捐出善款近7亿港币,平均每个港人捐款100元,成为当时全球单一捐款最多的城市。这样惊人的成绩并非出于一时之气,而是源自港人多年来热衷慈善事业的集中体现。

  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慈善事业可谓“无日无之,无时无之”。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到无国界医生,许多国际慈善组织在香港都有分支机构。在最大的慈善组织赛马会之外,香港有各种慈善组织数百个。

  从演艺明星的义演义唱到慈善机构每个周六的街头“卖旗”(因最初以捐款者获赠一面小旗作标志而得名),慈善捐赠在香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慈善,于一人而言是奉献爱心的善举;于一城而言,则彰显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策划:辛宏采写:张芬张雪实习生:贾春红倪海娜

  

北京市民向内蒙古等地捐赠过冬衣物(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7,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捐赠 衣物”的相关新闻
清徐群众在社区爱心超市捐赠衣物(图) (2006-01-06)
冬衣送温暖 省捐赠过冬衣物预计突破50万件 (2005-12-21)
新疆2.5万件捐赠衣物急寻出路 (2005-10-21)
图文:灾民在休斯敦体育馆外挑选民众捐赠衣物 (2005-09-03)
省红十字会向灾区捐赠衣物 (2005-05-21)
铁道部为原州区学生捐赠御寒衣物四十万件 (200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