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焦点访谈》瞄错了“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16:02 浙江在线

  甘肃省民勤县中小学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采棉创收,整个民勤县4万多名中小学生都会在学校的组织下,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去摘棉花,他们在地里一干就要10多天。如果完不成任务或缺勤的学生,家长则要向学校上交一定的勤工俭学费。据此,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18日晚间播出《变了味的勤工俭学》,批评了这种利用孩子挣钱办教育的方式。

  浏览网友留言板,央视的批评遭到了相当程度的反批评,许多网友认为勤工俭学是

对学生的意志磨练,是件好事。也有网友认为这个报道太肤浅,没有真正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学校穷,通过学生改善教育,最终也是为了孩子。《焦点访谈》报道此事是出于对儿童权益的爱护,为什么反遭批评呢?我觉得,这是因为此种保护意识是基于优越体制下的城市视角,在解读民勤现象时更多参照了发达地区的儿童权益保护模式和标准,脱离了西部贫困地区的民情,因而这种批评对西部来讲不仅是不适用的,甚至是奢侈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西部之穷,使他们的孩子注定无法像城市孩子一样,坐在设施先进的教室里,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而西部的教育资源之贫瘠,也无法使当地的学校能像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样,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在城里孩子春游、秋游的同时,他们也许只能到棉花地里感受大自然。

  显然,把孩子逼入棉花地的不是学校,而是西部教育之穷。为什么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只看到了孩子在棉花地里摘棉花,却对他们破破烂烂的教室,对他们寒冬腊月跑到太阳地里上课,对孩子脸上的皴裂和手上的冻疮缺乏足够的关注?为什么不去关注其中的因果关系?难道不去摘棉花,孩子就会生活得很幸福了吗?儿童的权益保护在西部就落实到位了吗?显然,央视的关注明显是一种隔靴搔痒的关注,招致公众的撇嘴是必然的。

  这一期《焦点访谈》显然瞄错了焦点,它真正应该做的是,借助《焦点访谈》的广泛影响力,提醒全社会关注西部教育,提醒教育管理层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投入,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困难,而不是处处以城市标准衡量贫困地区,这才不枉学生采摘棉花之苦。


作者: 司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