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医者父母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3:4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在农村,农民患病就医最便捷的选择是去离家最近的村卫生室、卫生院,而那里的乡村医生是他们健康的第一道“守护神”。

  日前,记者到即墨市东葛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采访时看到这样的情景:55岁的前东葛村村民王秀云坐在观察室的一张病床边,静静地看着两岁的孙子渐渐进入梦乡。虽然因发烧挂着吊瓶,但孩子仍睡得很香甜。同一个房间里还有3位病人,几张病床都满了。

  王秀云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周围几个村的,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到这里看病,他们信赖这里的刘大夫。几年前,王秀云的丈夫半夜突然不舒服,她夜里2点去敲刘大夫家的门。刘大夫二话没说,穿好衣服就随她来了,并准确地判断出病人体内可能有出血,建议立即去医院。接着,又陪他们赶到即墨市人民医院,帮着找大夫治疗。丈夫被诊断为胃出血,多亏救治及时。王秀云说,刘大夫就是这么一个既热心、又负责任的好医生,十几年了,不管是谁,也不管什么时候去找他,都一心一意地给大伙儿服务。

  她说的刘大夫就是这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刘松传医生,一位虽年仅34岁但已当了13年乡村医生的“老大夫”,也是我市数千名乡村医生中的普通一员。

  从当乡医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规矩:24小时应诊,随时为乡亲们服务。连续好几年,他吃住在卫生室,不管是白天黑夜,需要出诊时随叫随到

  1993年,在部队当了4年卫生员的刘松传回到家乡——即墨市龙山街道前东葛村,在村卫生室当了一名乡医。那年他21岁。十几年来,刘松传的脚印布满了周边的村庄,他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乡医,亲身践行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理想,同时见证了这个普通乡村卫生室几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迁。

  刘松传还记得他当乡医第一天卫生室的毛收入只有17块钱,第二天是19块钱。那时候的葛村卫生室只有两间小房,一支体温表、一个听诊器就是全部的医疗设施,连张诊断床都没有。村卫生室原来有一位大夫,刘松传回来前刚走了。于是年轻的刘松传就成了前东葛村卫生室唯一的大夫。

  虽然条件简陋,但满怀热情的刘松传下定决心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来。从当乡医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规矩:24小时应诊,随时为乡亲们服务。连续好几年,他吃住在卫生室,不管是白天黑夜,需要出诊时随叫随到。出诊时还会请爷爷在卫生室替他看门,有人来找他看病,他回来时爷爷再告诉他。直到几年后,周边的群众都熟悉了这个年轻的刘大夫,他才开始晚上回家睡觉,但不忘在卫生室门上留言,请看病的人到家里找他。

  周到的服务很快为刘松传赢得了美誉,卫生室的患者一天比一天多。一年后,前东葛村卫生室每天的接诊量已达到几十人,除了本村的群众,周围村的患者也来找他。

  后东葛村的刘显九向记者讲述了第一次找刘松传看病的经历。那次他是因为头晕到前东葛村卫生室就诊的,刘大夫给他一量血压,高达140-220mmhg,建议他静脉注射药物降低血压。那天,刘显九在卫生室打了一天针。临回家前,刘大夫对他说:你别太累了,以后我到你家里给你打针吧。随后七八天,刘松传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刘显九家,风雨无阻。

  为乡亲们看病,刘松传经常是先看病,后收费。有些群众家里实在困难,就先由服务站垫付。在刘松传眼里,患者没有贫富,一视同仁

  2000年,卫生室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按照当地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前东葛村和周边4个村卫生室要合并组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接受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新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搬迁到相邻的村庄,业务用房扩大到4间,乡医人数增加到8个,刘松传被任命为站长。

  在刘松传的带动下,8个人很快拧成了一股绳。他们坚持实行24小时应诊,每天晚上至少有两名医生值班,保证为患者提供全天候服务。只要群众需要,大夫随时出诊。服务站里一位年近60岁的大夫,也和年轻人一样坚持每天出诊十余次,从不叫苦叫累。

  前几年,离葛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远住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儿子患有精神病,一家人吃饭取暖都困难,更谈不上看病。2004年冬天的一天,老人得了中风合并肺部感染,拉尿都在炕上。邻居见状,马上通知了卫生服务站。刘松传闻听后,二话没说,带着一位姓王的大夫立即出诊。到老人家中一看,不但老人病了,患精神病的儿子也烫伤了。刘松传和王大夫一边帮着晒被褥、生火、烧水、做饭,一边给他们服药、输液。20天后,老人康复了,但无力偿还2000多元的医药费。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刘松传找到村干部商量,最终由村里报销了老人的医药费。此后几年,老人多次患病,医药费都由村里解决。

  为乡亲们看病,刘松传经常是先看病,后收费。有些群众家里实在困难,就先由服务站把钱垫上。刘松传所在的葛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都会有上万元的欠费没有着落。谈到这个问题,刘松传说:“农民都很朴实,只要手里有钱都不会欠着。那些没还的都是实在没有钱的。我们不去催费,因为那样会让他们难为情,下次生病就不好意思来看病了,而那是我们不希望的。”

  在刘松传眼里,患者没有贫富,一视同仁。葛村有一单身汉,一次半夜患病,邻居来卫生服务站找大夫,正值刘松传值班。他深夜出诊,发现患者病情很重,服务站诊治不了。于是立即租车,陪护着将患者送到上级医院,并替患者交了住院押金。患者住院期间,他又几次派人送去衣物,出院时用车将其接回。由于病情较重,患者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和并发症,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刘松传多次去看望开导,并给他送去营养品。过年过节,刘松传还从家里带上吃的,去找他拉家常。一段时间后,病人身心逐渐康复。

  对于随时可以拎起药箱出诊的刘松传来说,他认为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尽最大的努力让群众防好病、看好病是自己的职责。对于超过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治能力的疾病患者,必须尽快转诊,决不耽误

  从村卫生室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人员增加的同时,服务功能也更加丰富,除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被摆上重要位置。刘松传和同事们坚持每年两次为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全身健康检查,还承担起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任务。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按时接种疫苗,服务站的大夫经常每人跑100多户去给适龄儿童的家长送接种通知单。为了方便走村串户,刘松传还专门给自己添置了一辆电动自行车。

  2005年12月,葛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建设的700多平方米的新的葛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使用,就诊环境极大改善;龙山卫生院支援的B超、X光机及血分析、尿分析仪器等也全部到位,服务站史无前例地有了自己的化验室、检查室、健康教育室……此外,在原来全科诊疗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小儿科、妇科等专科大夫,诊疗内容更加丰富。

  环境和诊疗条件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如今,连周边企业的职工也开始来这里看病了。记者采访时正赶上一名在即发集团打工的小伙子来找刘松传看感冒。他告诉记者,由于离得近,大夫又不错,厂里的工友们有病了都愿意来这儿。

  这样的诊疗条件、规模、影响,是刘松传十几年前开始做乡医时没有想到的。但即便是作为这个规模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负责人,刘松传现在仍然坚持每天坐诊。他的同事陈本锁医生说,刘大夫在周围几个村的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大家都喜欢找他。有要出诊的,基本上都是他去。

  除了忙碌着为乡亲们看病,刘松传还想得更多。他在思考作为一名乡医、一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更好地为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发挥“守门人”的作用。脸上总是挂着笑意、说话轻声轻语的刘松传谈起这个问题顿时严肃起来,语气也加重了许多。他说:“首先是要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取得群众的信任。如何尽最大的努力,让群众防好病、看好病,是我们的职责。同时,要不断地学习、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当然,对于超过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治能力的疾病患者,必须尽快转诊,决不能耽误。”

  这就是刘松传,一位怀着对农民兄弟与生俱来的真情,奔走在乡间、村落里的乡村医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简陋的卫生室里,在窘迫的农户炕头上,履行着“医者父母心”的誓言,追逐着让农民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梦想。

  2006年,刘松传被卫生部门推荐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但荣誉并不是他看重的,周围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在所有人看来,他仍然是那个脚上长着厚厚的茧子、脸上挂着憨厚的微笑、随时可以拎起药箱出诊的刘大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