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进城农民工子女:“水土不服”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4:19 大河网-河南日报

  

进城农民工子女:“水土不服”的背后
核心提示

  虽然各地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并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教育的政策,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因此告一段落。孩子们随父母进城后,如何适应新环境,是一个问题。

  “水土不服”

  成城是长沙市树木岭学校五年级的学生。提起他,校长易作军感慨万千:孩子是单亲家庭,靠父亲打零工勉强糊口。成城一年前转学到校后一直表现蛮横,谁不小心碰了他,没准就会被揍得青一块紫一块。学校的饮水机,别的同学都自觉拿杯子接水,只有他把嘴凑上去,拧开笼头就喝。树木岭学校教导处主任陈任华老师说,一次成城的班主任说了他几句,他提起书包就往外冲,边走边喊:“你们都瞧不起我,嫌我脏,我不读书了,我自杀去!”

  树木岭学校现有农民工子女105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2%。树木岭学校所在的雨花区,也有约20%的中小学生来自农村。“刚从农村转学来的学生,知识面普遍不如城市学生。”陈任华说,长沙市小学从三年级开英语课,而同龄的农村孩子,有的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陈任华说,农民工子女刚转学到校,往往表现出与城市学生不同的特征。他们更容易在两个极端线上出现:要么学习十分勤奋,成绩拔尖;要么调皮捣乱、“野性难驯”。“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管是过于积极,急于在新环境、新同学中得到认可,还是内向消极,极端表现都是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表现出的对环境的消极对抗。”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这样分析。

  难以承受的“差距”

  采访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11岁的小朋时,为了表示对她的尊重,记者专门给她看了记者证。聊到父母及与同学的相处,小朋突然郑重要求:阿姨,别在报纸上说我是农民工子女。原本是“家常”式的聊天,小姑娘的敏感,掩饰不住的委屈刺痛人心。原本“少不更事”的孩子敏锐地感受到农民工称谓的“别样滋味”。

  不少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城市为农民工子女开放就学机会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也应受到关注和重视。从农村到城市,对于小孩来说,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树木岭学校校长易作军介绍,不少刚在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在日常行为等各方面确实有待教育去纠正。比如由于缺乏文明卫生的意识,随地吐痰、丢垃圾的现象较普遍。往往一个不友善的眼神、一句无意的呵责,都可能使他们脆弱、不稳定的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性格障碍。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说,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农民工子女插班到城市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由此产生,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一些地方专门设立的“民工子弟学校”或在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更是对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是个特殊群体。

  来自湖南农村的董人杰今年9岁,父母在广州务工多年,董曾在广州读书半年后,一改原本爱说爱笑爱唱的天真烂漫,变得沉默不语,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父母想了很多办法,怎么也“撬不开”孩子的嘴。后来在心理专家的循循善诱下,董人杰道出心结:同学笑话他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同学们说话自己也听不懂,感到很孤单,很压抑。

  心理专家认为,十二三岁以前的孩子心智不稳定,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凭自己想象走入心理“死胡同”。而13岁至18岁又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和逆反。

  东风小学书记杜凤华认为,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喊了很多年,仍存在许多“死角”,尤其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相对较弱,更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注。“城乡差距,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杜凤华分析,未成年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在本能地与外界、同龄人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心理落差的困扰中。有的学生为了缩小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穿奇装异服,甚至自暴自弃,在打架、玩电子游戏等事情上显示“另类”能力。“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的生活痛苦,重则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张思宁认为,农民工的孩子也是未来的城市公民,忽略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但耽误他们的成长、前途,甚至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曾对广州、深圳、汕头、佛山等10个市、20多个县(区)的调查显示,广东省未成年犯中有51.8%是外省的未成年人,且呈增长趋势。许多外来未成年人由于缺少监护人的有效监管,对某些不法行为盲目模仿,或受到成年人教唆误入歧途。

  消除偏见和歧视是关键

  “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应尽快消除。社会各方都应自觉注意言行,避免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伤害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灵。我们应该付出更多努力,付出更多爱心去关心他们,耐心教育他们,充满信心地帮助他们。”陈任华老师说。

  陈任华认为,学校教育对农民工子女的帮助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要会关注农村孩子的眼神。她说,孩子们不善掩饰,他们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眼神里流露出很强的表现欲望。所以,她会把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农村孩子,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

  一项“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行为习惯整合”课题目前在长沙市树木岭学校开展。易作军说,农村和城市孩子各有长处与不足。农村孩子纯朴、节俭、勤劳,教师首先应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心。而城市孩子在交际能力和知识面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城乡学生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其实有利于双方健康成长。

  值得重视的是,要消除农民工子女内心的不安,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发动家庭教育、社会的力量。沈阳市于洪区第一二二中学老师樊华说,有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跟农村孩子玩耍、交朋友,这不但伤害农村来的孩子,也把偏见、等级观念过早传输给自己的孩子,不利于孩子成长。

  “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关注和教育。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家里即使经济条件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关心儿童的生活,应该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差距。”樊华说。③25

  □陈黎明郑天虹王炳坤

  虽然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的心理状态却并不相同。本报记者李建峰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