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海藤厂 清盘谢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7:0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南海藤厂清盘谢幕
藤工艺每一环节的完成都需要由工人亲手编制。 龙成通 摄
南海藤厂清盘谢幕
制藤工序复杂,首先要分粗细。伦少斌 摄
南海藤厂清盘谢幕
织藤机正在编织藤席。龙成通 摄
南海藤厂清盘谢幕
将织藤机织出的成品拉出进行去粗处理。龙成通 摄
南海藤厂清盘谢幕
用于睡床的藤席要靠手工编织。伦少斌 摄梗概

  坚韧的藤椅、凉爽的藤席,曾是珠三角人家必备的实用家具,而南海黄岐更是全国藤制品加工的发源地,有150多年的历史。今年10月1日,成立整整50年的全国最大藤厂——

南海藤厂清盘完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至此,珠三角四大藤厂全部倒闭。

  南海藤厂成立的50年,也是珠三角老百姓使用藤家具的50年,如今随着空调、高档家具的出现,凉爽舒适的藤家具面临巨大的冲击,而藤加工这门珠三角独有的手艺,散落到老师傅自办的小作坊之中,面临着竞争力低下,后继无人的困境。

  藤席的故事:

  一张藤席睡三代人

  “我家里的藤席从我妈妈传给我,至今已有40多年了,我还打算把它传下去。”家住广州凤岗,今年80岁的老严告诉记者,他家里的一张藤席,从他妈妈开始睡,多年来越来越光滑,夏天凉爽吸汗,冬天柔软保暖,已经成为家里的“传家宝”了,“给我新的都不换”。

  据悉,藤家具以其凉爽舒适,耐用美观的特点,数十年来深受珠三角老百姓喜爱,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张藤椅藤席,而且一用就是几十年,一张藤席睡三代人,成为了不少家庭的“优良传统”。

  文/记者伦少斌 实习生段双银

  兴衰历程

  历史渊源:

  黄岐是藤织家具的发源地

  南海黄岐“八乡”是国内藤行业的发祥地和藤制品出口的开拓者,做藤类产品至今已有超过150年历史,建国前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做藤为生。原八乡指沙贝、凤岗、白沙、冲口、陈溪、永澄、泌冲、横沙八个自然村。

  据《南海藤业志》编辑、南海藤厂的老师傅潘荫询介绍,编织藤制品须用生于印尼热带雨林的洋藤,据历史记载,沙贝村在明朝末年就开始有人从事葵编织行业,后有人从海南岛运回白藤,乡人就做起土白藤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海禁初开,广州对外通商,洋藤随之进入。当时印尼人只懂用藤编织箩筐装载货物,后冲口村的邓谦记大批买入这种箩筐,拆开用于编织小藤箩、藤盆,织藤之风渐渐在八乡蔓延,并渐渐开发出藤席、藤笪、藤椅乃至各色藤家具。心灵手巧的黄岐人,在世界上开拓了藤织家具的先河。

  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原来散落民间的百多家织藤作坊组合成立了南海藤厂,最多时有3000多名员工,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和北美等地。随后珠三角其他地区相继建立藤厂,大部分的技术骨干都是从南海藤厂出去的。藤厂最兴盛时,大量产品发外加工,派出师傅技术指导,据粗略估计,当时南海“吃藤饭”的人大约有20万。

  辉煌时期:

  作品“藤苑”曾惊艳北京城

  南海藤厂的藤制工艺品,由建厂初期的两百多种增至高峰期的七千多种,绝大多数品种打进了世界藤制品市场,其中十种产品分别获得了国家银质奖和银杯奖,以及轻工业部和广东省颁发的优质产品奖。

  潘荫询告诉记者:“藤厂产品绝大部分出口,而且价格不菲,当时一名工人一月工资30元,而一张藤席的出口价可达40元,利润很高。”潘荫询说,当时国内的人想买一件南藤的产品,都要“托关系”。

  “大制作的‘藤苑’代表了南海藤厂藤工艺的最高峰,是南藤的‘镇厂之宝’。”潘荫询向记者介绍说,1987年,由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嘉棠设计,集全厂技术精英创作的全藤结构庭院式室内装饰组合,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惊艳”各界。

  当时参与制作的邹志华告诉记者,这座“藤苑”高和宽各3米多,长五六米,从房屋结构、天花板和墙壁,到家具摆设、屏风灯具、藤窗帘、藤灯笼,尤其是里面一套5件的大藤家具组合,金钱藤椅配藤茶几,既高档又舒适,在当时的藤家具中是顶尖设计,藤苑中摆设的藤艺花瓶、藤做的长颈鹿、大象,更是栩栩如生,让人很难想象一条藤可以变化出如此多的花样。

  日渐没落:

  市场滑坡人才流失

  南海藤厂走到尽头

  南海藤厂的经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达到巅峰,1995年、1996年,随着藤家具市场的大面积滑坡,藤厂也开始走下坡路。

  同时,民间织藤作坊大量涌现,不少追随南海藤厂多年的老师傅纷纷离职“下海”单干,凭借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对南藤形成了围攻之势,加上自身经营不善,企业支出过大等原因,今年,南海藤厂半世纪的辉煌走到了尽头。

  藤织手艺后继无人

  记者还了解到,原来藤厂有大型锅炉,统一供应蒸汽,可以建成大型流水线,但如今的小作坊,产品档次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处境越来越艰难。

  此外,柱叔的女儿告诉记者。“织一张席,至少要三五天。”如此辛苦织就一张藤席,批发价也就180元左右,工作一月所得收入在千元上下。由于这门活计辛苦又难学,现在已经越来越少本地年轻人愿意干。

  从原藤到藤席的过程

  一条条从印尼进口的原藤,堆满在柱叔的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作坊门口。“从一条原藤,到一张藤笪,当中要经过至少十多道工序。”今年72岁的柱叔是南海藤厂的老工人,1988年离职后,自己开起了小手工作坊。日前,在他的作坊内,记者参观了从原藤到藤席的整个生产过程。

  藤加工的第一步:

  将藤上的节刮去。工人们坐在小板凳上,用布包刀,轻轻一旋,藤节便落在地上。

  下一步是水洗:

  将藤条放进氯水中冲洗,再用硫磺熏,有保其颜色鲜艳与防腐之效。

  之后是削藤皮、打藤芯:

  藤皮可用于编织藤席、藤笪,藤芯则可用于编织藤椅、藤篮等用品。这两道工序都有机器代劳,把长长的藤条放入机器一端,藤条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分别经过四个小刀片,四条藤皮便削出来了,而通过增加刀片数量,可以削出不同粗细的藤皮来。

  打藤芯同理,削皮后的粗藤条通过一个多孔刀头,便被破开为几条乃至十数条藤条。由于藤的粗细、成色有别,在每一道工序之间,都必须靠人手把藤按照不同尺码、颜色深浅分门别类。

  有待复兴

  政府说法:

  藤家具墙内开花墙外香

  “几年前区政府曾经开过研讨会,讨论如何保护藤这一南海的传统行业,可惜也未能探讨出有效的出路。”南海区大沥镇政务办主任吴勐超告诉记者,藤行业的衰落乃是市场规律使然,政府虽有心保护,也无力回天。“如今家具潮流日新月异,藤家具渐渐成为了阳春白雪,不为大众,尤其是国内市场认可。”

  他说,目前黄岐藤家具主要市场在欧美发达国家,在国内并不吃香,而整个世界的市场总额,据行家透露,每年也就1000万美元左右。

  世界藤家具产地,除了黄岐,还有东南亚、日本等竞争对手。与日本的现代化企业相比,黄岐的小手工作坊更处劣势。这个行业利润微薄,加上无法进行机器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少人愿意投资。

  专家把脉:

  藤家具不再是纳凉首选

  严鉴钜是原南海县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从事藤行业50年以上的老行尊,他向记者介绍说,藤家具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质量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藤家具在广州风行一时,南海的一些织藤老艺人回忆,当时行情太好了,大小作坊都日夜赶制藤家具,但在质量上就难以保证。不久后顾客发现,藤椅一坐就会钩破裤子,很容易松脱散架,开始敬而远之。藤家具在广州“失宠”,但上世纪90年代初,珠三角地区疯狂追捧藤家具,依然造成质量的下降。1995年开始,藤家具销量开始全面滑坡,市民对藤椅的质量彻底失去信心。

  同时,空调的出现也对藤家具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藤椅藤席最大的优点就是凉爽,但随着空调的普及,现代人已经不再对藤家具趋之若鹜了。此外,家具潮流日新月异,作坊式生产的藤家具款式不够高档新颖,在市场上不再吃香,也是黄岐藤艺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复兴探索:

  重质量创新潮能成高档货

  “成立行业协会,规范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避免恶性的降价竞争,是藤行业的当务之急。”严鉴钜告诉记者,南海藤厂的倒闭,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民间手工作坊的“围攻”,他们通过不断的降价来抢夺市场,在质量上偷工减料,最终严重影响了藤行业的信誉。

  严鉴钜告诉记者,近年来藤家具在全国范围内都有重新流行的势头,尤其是北京、江浙等地区,藤家具以其环保舒适的特点,颇受青睐,尤以藤木结构的新潮藤家具为最。黄岐白沙人梁灿尧便创造出了设计独特又高档美观的藤木家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