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侨团:漂泊华人的一艘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13 南方日报

  百年侨团

  渊源

  人们常以“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这个说法来形容华人人数之多和分布之广。据记载,华人到东南亚谋生的历史已有500年。但成群结队走南洋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清朝、民国

期间。

  “19世纪,中国清朝统治黑暗,广东天灾连年,民不聊生,乡人结伴至南洋一带谋生。后同乡倡议组织会馆,联络桑梓之情,守望相助。”这几乎是东南亚绝大多数广东籍乡亲会馆相似的起源概说。东南亚是涵盖最多海外华人的地区,也是海外华人最活跃的地区。

  “青山亭”、“绿野亭”、“碧山亭”,这些富有诗意的名字指的是什么地方?原来,这是广东乡亲在南洋的义山,也就是坟山。可义山,又意味着什么?

  当笔者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古普等地,踏上一个个苍翠寂静的山坡,望过一座座饱经风霜的坟墓,走进一所所香烟缭绕的寺庙,就能够明白义山对海外华人的意义。它深深埋藏着华人的故乡情怀,每一块碑石上都毫无例外地刻着先人来自哪一个县,甚至哪一个村。

  异乡结社根连根

  新加坡碧山亭公所会长岑康生先生介绍:“华人的义山和寺庙是他们生之聚会、死之归属的地方。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南洋还到处可以见到福德祠、天后庙、三宝亭、大伯公庙等地方香火鼎盛。华人社团的前身就大多与义山和寺庙有关。”初初来到异国的先人们,为了在寂寞和困苦中让精神有个寄托,渐渐地遵循着地缘、血缘或者业缘走到一起。

  因此,在两三百年前,华人社团应运而生。马来西亚是华人社团成立历史最长、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有关资料,马来西亚有7900多个侨团,其中百年以上历史的地缘性社团就有83个,而仅笔者访问过的超过200年历史的就有马六甲惠州会馆,槟城广汀会馆、嘉应会馆等。

  当时,华人先贤们无论是捱穷还是致富,无一不与原先的故乡血肉相连。而在早期的东南亚地区,在殖民地统治下政府不关心社会服务,社团就担负起服务于生老病死的功能,包括为乡亲与家乡书信和钱物的来往提供服务,给贫病或者新来的同乡一些扶持等等。

  据槟城嘉应会馆会长李尧庆博士介绍,海外侨团可分以下几类:综合性的(如中华大会堂)、地缘性的(如广东会馆)、血缘性的(如李氏宗祠)、业缘性的(如鲁班行)、文化教育的(如教师总会)、宗教的(如佛教总会)、慈善性的(如广东义山)等等。其中地缘性社团占总数的21%。

  文化传承肩并肩

  两个世纪以来,古老的侨团承载着华侨华人的艰辛与光荣,发挥着联络宗乡、守望相助的功能,承担着推动华教、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着沟通融合、回馈社会的角色,谱写着联系乡邦、促进友谊的华章。直到今日,在采访中,笔者由衷地感到这些社团内部以及社团之间所具有的凝聚力。

  “二战”以后,东南亚各国的华侨社会逐步转型为华人社会,侨团原有的功能逐渐淡化,开始转向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在华人占一定比例的国家,社团成为华人群体向政府表达诉求、争取合法权益的主要代言者。其次,其支持推动华文教育,举办丰富多彩、有祖籍地文化特色的中华文化活动的文化传承的功能也开始凸现。如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近几年联络各地乡团举办的“客家文化节”活动,槟城海南会馆主办、获得槟州36个妈祖庙、宗团、乡团协办,以“传承妈祖文化,发扬妈祖精神”为宗旨的“海陆大典”活动,都成为轰动全城的盛事。

  11月5日是星期天,笔者随同惠州会馆彭顺副会长走进古城马六甲的鸡场街,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氛和热闹的商业气氛扑面而来。大舞台上,阿婶阿哥上去唱粤剧、流行曲,连前来旅游的洋妞也自告奋勇地登了台。沿街沿巷,卖中式旗袍、家乡小吃、当地工艺品的摊档和店铺首尾相连,外来的本地的人逛得不亦乐乎。这些都是由设在这条街上的潮州会馆、雷州会馆、茶阳会馆等八大华人会馆联合组织的,每个周末都是如此。而且每年春节,这些会馆更会张灯结彩,舞狮舞龙,营造华人新春的节日氛围。

  另外,东南亚侨团呈明显的联合趋势,合中有分,分中有合。仅是马来西亚客家联合会就有69个属会,广东会馆集结了39个团体会员,新加坡南洋客属会馆则有26个血缘和地缘的属会,会员达3000多人。近十年来,侨团还发起成立国际性华人组织,积极参与举办国际性华人活动。如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就由新加坡广东会馆、马来西亚雪隆广东会馆发起,并在2000年由新加坡广东会馆主办第一届大会,并将由马来西亚雪隆广东会馆在明年主办第四届大会。

  从贩卖大米,到跻身上流

  华人融入泰国社会贡献巨大

  与中国相邻的泰国古称暹罗。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宋代,就已有中泰交往的史实。在郑和下西洋的明代,就有华人跻身泰国的富人行列。从18世纪开始,华人与华人社团在泰国的经济、政治各方面活跃起来。

  大米贸易华人纷至沓来

  中国人大规模进入泰国,与清初中泰两国的大米贸易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狭人稠,产米不敷食用,加上奸商囤积居奇,不少地方出现了抢米风潮。为了缓和这种紧张局面,清政府允许进口“暹罗”大米。清政府的要求得到了当时泰国政权大城王朝的响应。

  伴随着两国的大米贸易,更多的广东人、福建人进入泰国。雍正元年(1723年),政府规定广东船需用红油漆饰,故广东船又俗称为红头船。这些红头船以澄海樟林港为停泊地,广东附近各省商户到泰国贩运大米回国贩卖。

  1767年至1782年这15年间,更多的华人寓居泰国。而泰国社会由于振兴经济和开展社会改革,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中国移民恰恰能够是泰国最为需要的、富于商业经验和工艺技术的劳动力,加上王室对华人的政策友好,华人纷至沓来。

  据估计,曼谷王朝拉玛三世(1825年)初期,每年大约有6000至8000名中国移民到达泰国,旅泰华人达到约28万,而当时泰国的人口约为475万;拉玛四世中期(1860年),在泰国的华人达到33万人,而全泰国人口仅为545万人。

  孙中山亲手创立泰国中华会馆

  1860年之后,汕头由于人口压力、地方动荡等原因,也造成潮汕人的出洋高潮。至1949年,大约有100多万广东人移往泰国生活,其中多数是潮汕人。这些潮汕人在泰国聚居,讲家乡话,保持浓郁的家乡风俗,自成社区。

  这个时候,华人社团也应运而生。如今在泰国的76个府中均有华人社团的存在,数量以万计,其中规模最大的有:泰国潮州会馆、泰国客属总会、泰国中华总商会、广肇会馆等。泰国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1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国没有驻泰使节,泰国中华总商会就主动承担起照顾中国侨民,为中国侨民申办居留、推介工作的责任,因此在华侨中享有很高威望。而泰国中华会馆建于1907年,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该会为创办华侨学校、支持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社团在泰国华人当中不仅是一个联谊乡情的场所,也不仅仅是一个济危扶贫的公益机构,更是一个经济实体,因此在泰国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如泰国客属总会前身为泰国最早的华侨华人组织“集贤馆”,建于19世纪60年代。该会馆拥有学校、医院、山庄等多处会产。

  九位华裔曾任泰国总理

  华人在泰国落地生根,其后裔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成为泰族组成的一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华裔在泰国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泰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繁荣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

  泰国学者姚西翁认为,华人融入泰国主流社会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在经济及社会上获得了成就,从而出任官职并享有爵位,或通过与封建贵族家庭子女的婚姻而建立姻亲关系。这部分华人同泰国封建贵族有亲密关系,同泰国的上层文化进行密切的接触;另一类要比一般的泰国人在经济上有更大的成就,在泰国人处于自给自足经济与商品经济交替的时候,他们纷纷进入城镇从事矿业,种植甘蔗、胡椒、制糖,或成为造船技工等。

  不管华人在泰国的角色如何,他们都与泰国的华人社团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泰国实业兴起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华人更发挥其专长,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而最辉煌的成就体现在政坛上,华裔人士在泰国历史上曾出现了9位总理。而担任过政府要职和在金融实业界的华裔更加数不胜数。

  侨史资料

  红头巾

  本世纪初,广东省三水一带的已婚妇女,因生活所迫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她们吃苦耐劳,大部分从事最辛苦的建筑工种。其上工时喜欢身穿蓝色衣服,戴红头巾;因红头巾不但朴素美观,还可以挡风及遮避阳光,挡住灰沙吹袭,久而久之,形成风气。“红头巾”成为“三水女建筑工”的代称。

  为了纪念三水妇女“红头巾”对建设新加坡所作的贡献,新加坡政府在博物馆专为她们塑像,而新加坡广播电视局还专门拍摄一部名为《红头巾》的电视连续剧,以示纪念。

  侨批

  清朝雍正时期,当局放宽了海禁政策,大批移民开始寓居暹罗,尤以潮汕地区移民为众。由于华侨心系家乡亲人,就有了“侨批”出现。其俗称“番批”,是指华侨汇集成批由专人带回国内,以汇款为本的家庭书信。是一种自发民间金融邮信形式。

  办理华侨附有信件汇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又称侨批局、民信局、汇兑庄、批局等。在现代银行业尚未出现的时候,侨批业有着相当丰富的利润收入。1891年至1894年间,曼谷约有批局20处。到1911年,批局增加到58处,每年寄批银780万元。如果按照每个回国者随身携带40元来计算,则1911年回国60797人,总数约240万元。

  记者林亚茗曾庆春

  戎明昌项仙君

  实习生黄山

  图:

  这艘停泊在马六甲的船仿制当年的郑和船队,是游人必到之处。对漂泊海外的华人来说,社团就是侨洋中的一艘船。严亮摄

  义山里深埋着华人浓浓的故乡情怀。郎树臣摄

  侨团对传播中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郎树臣摄

  华人在异乡大多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莫伟浓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