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借外力、低污染、高效益 山区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21 南方日报

  专家视点

  蔡兵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都希望本地通过走工业化道路发展经济,所谓“无工不富”的说法就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化重要性的认识。但工业化并不是无条件都能成功的。

  对于山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是否应当走工业化道路就有不少人抱有疑问。许多人认为在山区搞工业,虽然可能带来暂时的繁荣,但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这种繁荣是不能持续的。也就是说,在山区搞工业化就意味着要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最终的结果是得不偿失。但从我们近期对广东山区工业化的实践考察看,应当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山区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信息化手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搞工业化是行得通的。近年来,广东的山区如清远、河源等地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GDP增速超过了珠三角地区,就主要得益于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现阶段,山区发展工业与过去粗放式的“漫山点火”做法不同,而且在基本思路上与发达地区也应有所不同。山区发展工业必须考虑环保,成功的关键是看能否找到“借外力、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年来广东山区工业化实践的结果证明,山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成功,一要看山区能否通过工业园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使山区的工业项目与发达地区工业实现对接,使山区工业成为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产业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还要看山区能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这就要求山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发展工业,必须交通先行

  发展工业不能不重视交通,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及生产的产品等都无法迅速运入和运出,本地工业无法与外部市场活动及上下游关联工业生产活动保持对接。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工业必须交通先行。以广东河源为例,过去在没有通高速公路时,外商到河源考察投资环境,许多人最终由于交通问题而不得不打退堂鼓。对此,有外商坦言:到河源,别说搞“三来一补”,先得搞“一来三补”——先得补车胎、补腰、补精神。近年,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山区都通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一通,山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一下子就变“近”了,而山区所具有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自然环境等优势也就凸显出来。在广东河源、清远等地,近年来每当有新的高速公路通车,都会出现外商投资数量大幅增加的现象。

  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才有不为小利所动的底气

  工业化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某种程度的积累,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条件后才宜进行。也就是说,山区实施工业化一般需要首先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如果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太落后,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那么,通过招商引资搞工业化很容易就会来者不拒,就会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资源、百姓健康。所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具备了不为小利所动的底气,才能有一定的拒绝和选择能力,才敢于放弃一些从长远看是弊大于利的项目。

  那么,怎样才能打下一定的发展基础呢?首先,需要山区自身的努力,大力发展农业,开拓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其次,需要发达地区大力扶持山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转移支付上不断加大力度。应当说,打牢山区的发展基础并不仅仅是山区自己的事,因为,仅靠山区自身的力量,这个基础常常是无法打牢的;而山区如果基础不牢,山区的发展就很可能走向无序化;山区一旦走上无序化的发展道路,不仅对山区本身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且很可能由于山区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从而对发达地区的后续发展带来巨大损害。

  发达地区转移产业,重点是要做到清洁生产

  发达地区通过产业转移活动对山区进行经济辐射,应当是互惠互利的事:山区将从发达地区获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资源和外部动力,发达地区能腾出空间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制造业、知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但现实的情况是,确有一些从发达地区进入山区的企业,利用山区对投资的饥渴,将一些污染项目转移到山区,使过去在发达地区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只污染,不治理”的现象又在山区重现。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都强调,山区搞工业化应以环保优先为基本前提,许多地方政府还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机构以保证山区环保工作的落实,但目前我国有关环保的法规,特别是对法规的执行还存在许多漏洞,山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只顾眼前不计长远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靠山区政府真正严把环保关外,更需要转移到山区的发达地区企业通过开展二次创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环保新方法对转移出去的生产活动进行改造,使进入山区的生产活动既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能保持当地的绿水青山。即发达地区向山区转移产业,不能只是简单的搬迁,而应当是又一次新的创业,创业的重点是要做到清洁生产。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

  图:

  路通财通,万水千山只等闲。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