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谁喂养了"假记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28 东方网

  怡然作品集

  第八届中国旅游交易会在上海闭幕后,有媒体揭露,今年的旅交会上出现了很多“假记者”。“假记者”的目标,是现场为真记者准备的纪念品。据说,为大力推广自己的旅游产品,参展商们大多准备了纪念品,并举办抽奖活动,其吸引力果然不小,不仅真记者纷至沓来,也引诱了一些假冒记者赶来索要纪念品,而他们的“身份证”则是自己制作或交换

来的“记者名片”。

  又是“假记者”!看来记者这行当真是吃香,这年头假冒记者的人络绎不绝,“假记者”的故事时常有所闻。而且,这些“假记者”的本事也越来越大了。据报道,这次旅交会的一位参展商工作人员,说自己有5年从业经验,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与媒体打交道。一般说来,是不是记者,一眼就能看出。但这次“参展”的骗子神情自若,“表演”的情节大致没有破绽,居然把她也蒙骗了。她表示,以后为了万无一失,只有让记者出示记者证。“这样做肯定会让记者们感到不方便,但我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当然应该提高警惕,防止骗子钻空子行骗。其实只要坚持一定的程序,“假记者”是不难识别的。但是,我们不得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问题:假如是真记者,就应该堂而皇之、理直气壮地享用那种种“纪念品”和“奖品”了吗?究竟是谁在“喂养”形形色色的“假记者”?

  有偿新闻或者各种变形的有偿新闻,是祸及新闻纯洁性的一大公害,也是多年来久久困扰新闻界的一件棘手无奈的麻烦,屡禁不绝、防不胜防。这固然首先是新闻界思想道德教育和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应当常抓不懈,但同时是否也和社会上,尤其是企业、商家对记者的纵容、对有偿新闻的“滋养”有关呢?邀请记者为自己做所谓“软文报道”,既可俨然以新闻的形式登上新闻版面、新闻节目的大雅之堂,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又可以比做广告省下许多开销。给记者塞个红包、发一点“车马费”,或者送一些“纪念品”,总比支付广告费便宜啊!这就把有些记者的胃口吊高了,脾气养“刁”了,品行养坏了,于是不给红包、没有实惠,就不来采访,即使来了也不作报道;于是新闻价值可依红包的厚实程度而定,新闻的处理可按礼品的“含金量”而“升格”或“降低”;于是明明不是新闻,也能巧立名目神抖抖地见诸报端、映现屏幕;也于是,令骗子们垂涎三尺、蠢蠢欲动,煞费苦心地披起记者的外衣,招摇撞骗,牟取“好处”。

  是谁喂养了“假记者”呢?答案很明白吧!

  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此“收买”记者,其实也是商业贿赂的表现之一。一方是用钱财“买”新闻,一方是以对公众的影响力换取个人的利益,这就构成了钱稿交易、双方“互惠”的状态(当然,价值甚微的纪念品不在此列)。所以,一些企业、商家在揭露、防止“假记者”的同时,是不是该如何对待真记者的商业行为作一番审视,别落入了商业受贿的泥沼。而我们的真记者们也不要自持有一张真记者证便得意洋洋,肆无忌惮,也该扪心自问:我真是一个“铁肩担道义”的新闻记者吗?


作者:怡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