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职业劝捐员”就是光明的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2:00 光明网
梁江涛

  今年28岁的陈淑莹是我国第一位职业劝捐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劝人死后捐献眼角膜。她要听着别人痛哭,看着别人流泪,甚至还要忍受别人的怒骂。从2003年至今,她成功劝捐96例,帮助212人寻找到了光明。(11月14日《广州日报》)

  这条简短的新闻给人以震撼之力。深圳成立了首支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陈淑莹当上了这支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她每天要面对的都是人生最灰暗的一面,对于弱女子,这一

特殊职业无疑是一个挑战。

  尽管劝捐线索非常难找,但是陈淑莹的这项工作却让在黑暗中的人们充满希望和信心。据统计,我国等待角膜移植的病人高达200万,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和儿童。全国各大医院每年可以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只有2000~2500例。目前,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个城市设立了眼库,并且有能力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一个普遍性难题是可供移植的眼角膜严重短缺,大多数的人只能在黑暗中等待着。然而,只要有人在为此找寻,为此任劳任怨,痛苦中的人们就有希望。

  有多大的心理压力,陈淑莹自我调整了;有多大的无奈和委屈,陈淑莹忍受住了。现在她最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摒弃传统观念,为黑暗中的人们献出一份爱心。

  明星、官员等公众人物应首先成为捐献的倡导者和志愿者。丛飞就是典型的例子。香港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他们有很多明星义演、义卖,深入人心。前些年,张柏芝任贤齐拍电影《心语星愿》搞首映义卖,就是针对捐献角膜的。记者在采访陈淑莹时,她介绍道:“说实话,高官就比较难了,身边工作人员比较多,我们也不会知道他们住在哪个病房,比较难接触。”

  这使我想起了秦皇岛原副市长吴昌荣生前的遗愿,他病逝之时将眼角膜捐献给急需者。死后捐献遗体和器官需要官员带头,才能形成一种新风。当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往往人们的误解甚至是愤怒来源于时下有人将器官捐献当作了一种商品交易,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从源头做好监管,遏制买卖人体器官的不良现象。与此同时,要考虑到一些绝症患者,生活比较困难,在说服其捐献的同时,适当给予经济补偿。这样从机制上保障象陈淑莹这样的职业劝捐员不再受窝囊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明姑娘》,通过展现失明女青年的顽强生活热情及无私的“爱情”力量,讴歌“真善美”。如今,28岁的陈淑莹,作为我国第一位职业劝捐员,就是一位“明姑娘”,她是社会光明的使者。呼吁社会多给她一些理解、一些关爱、一些支持,愿“劝捐员”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早日象商账追收师那样被劳动就业部门认可,并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