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小学生当老师是城乡差别产生的怪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4:53 浙江在线

  由于环境艰苦,公办教师频繁调离,教学工作陷入困境的甘肃定西中庄村聘请小学刚毕业的马彩霞任老师,每月工资150元,教三个年级。学生们请求调来老师的请愿书上写着:学校的3名正式教师被调走了,致使我们班的英语课到现在只上到第2课(当时已经是开学第8周)……

  环境艰苦的偏远山区师资紧缺,其实并不是定西中庄村一个地方,带有一定的普遍

性。找一个“小学生”当老师,是由于待遇太低,高点学历的人又请不来,“临时抱佛脚”只有让小学毕业的马彩霞顶上,总不能让孩子失学在外游荡吧?

  乡村老师之所以流失严重,其根源还是“城乡差别”:偏远山区的教师不仅环境艰苦,而且工资福利也比城市教师差,有的地区甚至严重拖欠教师工资,致使教师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使囊有余钱,缸有余酿,瓮有余粮。”这是郑板桥曾描述过中国传统社会的平民向往的生活理想,如果连生活都不能维持,又怎能留住他们?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偏远山区教师“跑”的问题,将心比心,谁不希望自己收入高一点,生活得更好一点。人们都会希望通过一些机会,使自己的付出得到相应回报。

  偏远山区留不住教师,真正的根源在于原生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他们的环境比城里艰苦,但如果收入比城里高得多,或许他们就不会走,而当今恰恰相反,环境越好,收入越高;环境越差,收入越低。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投资着力点放在城市,一些城市动不动就投资上亿元给学校,而几十万元一所乡村学校却舍不得去投资,让学生在危房里上课,让老师住在不能挡风遮雨的宿舍里,能安心教书吗?如果能够改善农村校舍条件,让农村老师的工资待遇与城市一样或者比城市优越,他们还会调走吗?因此,国家应该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将财政经费向农村教育倾斜。老一辈的中国农民已经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牺牲,但他们大多还处在温饱线上,要让他们的下一代有所改变,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如果他们连基本的受教育权利都得不到保障,要说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是一句空话。

  乡村师资紧缺,其实并不是真正缺乏师资,而是城乡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产生的。众所周知,公务员和教师的编制都是有限制的,条件不好学校的老师都流向条件好的学校,边缘的学校老师能不紧缺?一位县教育局长曾对我说,他们县按照学额配备老师早已配足,但为何偏远山区又缺老师?原因是城镇学校的老师超员。城市教师局部超编与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严重紧缺并存,余缺难以互补,从而造成这种区域性结构失衡。

  如今是一方面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基础薄弱的农村教育没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昨日《河南商报》报道,2007年河南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吸引了3万多学子。潮水般的人群挤倒了会场两扇玻璃大门,电梯也被挤变了形。我想,如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高,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就不会去挤那难以容下他们的“电梯”。

  教育是关系到国民素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师资建设也是目前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一个地区或区域来讲,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着一种类似生态系统的生态均衡。当然,农村学校要像城市学校那样大投资,显然不现实。城乡学校环境的差别一时难以改变,这就要从收入调配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不从这里下手,就分配调分配,或者仅仅在分配问题上调控,今年走了,明年又调来,调不来就让人代,这个问题就永远也难以解决。


作者: 洪巧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