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荷才露尖尖角 浅谈稚态之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7:06 红网

  我国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年近九旬仍坚持创作并署名“小丁”,无怪乎其作品总是流淌着一股大巧若拙的童趣。2006年春晚唱红的“俏夕阳”节目,把“老来俏”的人生风景线推向极致。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院看望95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季羡林,亲切地称其为“红衣少年”。垂暮之年依然童心依就,仿佛夕阳对朝霞的怀恋,曲折地反映出人类对生机盎然的稚态之美别样钟情。

  就审美对象的成长状态而言,可分为成熟之美和稚态之美。稚态之美以其不加伪饰的纯真、自然流露的稚嫩、憨态可掬的本色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童声演唱的歌曲,奶声奶气,清脆悦耳如小铃铛,比之成人的歌喉别有一番意味。绘画、书法中有一种“童体”,着墨、点划大巧若拙,遗貌取神,重在“写意”,因而笔下的构图或字型,略显笨拙却神态毕肖,堪称一绝。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话、儿歌、寓言等,读来饶有情趣,那些猫呀狗呀小蝌蚪金丝猴什么的,统统被赋予人的灵性与情感,像一群活泼可爱、童言无忌的小朋友在和我们娓娓交谈。于是,读者被唤醒了的一颗童心,也随之而净化、而共鸣、而震颤不已……。那饱经风霜、硕果累累的成熟之美固然令人陶醉;这晨曦初露、青翠欲滴、纯真鲜活的稚态之美又何尝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往返!

  稚态之美不仅表现为一种审美风格,也表现为蓬勃向上的心态。谚云:“宁为百岁童,不做三岁翁”,天真无邪的“人之初”魅力永在。一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几十年传唱不衰,反映了人类永葆青春活力、追求稚态之美的共同愿景。辛亥革命先驱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警世之作《少年中国说》,愿泱泱五千年古老民族如”红日初升”、“乳虎啸谷”,图强自新。洋溢着稚态之美的“少年中国”令一切志士仁人为之感奋不已!战斗故事片《上甘岭》有一段情节:炮火连天的战斗间隙,志愿军某连坚守的坑道里突然钻进一只小松鼠。此时,从连长到卫生员惊喜若狂,争相追逐那只可爱的小生灵。这组镜头歌颂了我军官兵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笑傲死神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最可爱的人”仿佛变成了“小顽童”,浑身充满“孩子气”。鲜血与生命浇灌的战地黄花,无不透射着稚态之美的绚丽光彩!

  宋代杨万里有诗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态之美的生动画面。稚态之美的一般规律要求艺术家用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去感知生活、采撷提炼,为读者奉献精美的精神食粮。明代文学家李贽(字卓吾)曾以“童心说”为核心构筑其美学理论。他强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可见,保持一颗童心,乃是陶冶美好情操、永葆艺术青春、提升生活品位的不竭源泉。

  稚态之美是新生事物的显著特征,但这并不排斥成熟的事物也具有这种美的属性,正如并不排斥中、老年人可以焕发青春一样。对此,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们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段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里复活着吗?”(《马恩选集》第2卷第114页)朋友: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去创造稚态之美吧!这样,你的心田将布满绿茵,你的身心将充满朝气,你的生命之花将常开不败、永不凋谢!

稿源:红网 作者:巩崇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