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相互欣赏的文化自觉离我们还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8:00 光明网
王呈伟

  余秋雨凭着《文化苦旅》走遍中国,周国平以自己对哲学的执着坐拥广大读者;一个享誉海内外,一个风靡高校学府;各作各的学问,不分伯仲,没有理由产生冲突。但是靠《水煮三国》发迹的成君忆先生近来就很容不下后来者居上的易中天,同吃“三国”饭,竟成水火不容之势,居然在央视的演播厅里上演了向公众暗示“易中天应该下20层地狱”的荒唐一幕。这里我不想讨论《水煮三国》的作者个体的气量和学识问题,只是想探究还有多少作学问的人,心界出了大问题;是视听大众催生了这种现象,还是我们的媒体诱导了这种

倾向?台前幕后,纸上网下,人语鬼话、醒言梦呓,如此吵吵嚷嚷,尘土飞扬。

  本来一个人看见什么,想到什么,照实写下来就是了。只要市场上叫卖得响,社会中有足够的读者群,而又不被列为禁书,作品中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都是正常不过的,当属作品艺术范畴之内的争鸣,对作者不能加罪。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的不能忍受而视别人的享受为大逆不道,再说我们的感受也是很个体的行为,用不着广庭之下面红耳赤地诅咒,躲在家里发泄发泄算了。

  其实我们没有理由责备余秋雨,他靠他的文章获得了声誉,现在他又靠他的声誉撰写着文章,说明现实中有很多人还是喜欢看他的作品,而且另一些不喜欢他还要靠“研究”他出名的人正在购买他的书,因此让余先生这个非责任人来承担责任,从道理上讲不通。毕竟大众阅读的品位过低,不是余先生误导的,应是教育行为的过错。为什么从校园里走出来那么多品位不高的社会公民?为什么这么多年的语文教育竟催生出这种审美素质的青年?同一时代的人,眼界不宽,尚可以弥补;可要心界出了问题,那就要动大手术了。

  “戏说”、“大话”之类的历史剧在内地畅行其道,说明文人们对历史剧的现代版娱乐化解构已初步完成,大众俗文化的流行渐成气候,追求感官享乐的呼声甚嚣尘上,这些外表华丽而思想贫困的美学产品在人们的宽容中从幕后走到台前,一遍一遍地挤占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占据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虚拟中的娱乐似乎唤醒了埋头于作业堆中孩子们的反叛意识,他们想以此对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这类喜剧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人们寻求轻松的目光“深入”到历史的尊严中娱乐,开始揭秘皇权来平衡现代人压抑的心理,连皇帝的隐私都看得,世间还有什么秘密能躲过人啊。

  《水煮三国》的作者直指易中天道德沦丧却没有想到是谁沦丧在先,五十步总要笑百步的,仅此而已。需要讲清楚的是易中天的“品三国”是在《百家讲坛》的定位下而进行的历史评说栏目,教授可提供自己的研究成果,把历史知识下移到百姓的层面,是一种传播大众知识的尝试而已,何必动这么大肝火,起门派之争呢?如果说看到别人玩转“三国”且如日中天,自己却数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怪只怪自家功力不够。再者说文化传统不是固定的已成事实的几部名著,而是人们的思想不断突破这些名著形成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觉解。研究范畴如此之广,何必只盯“三国”不放?

  无独有偶,今年五月上演的文学、批评“两界之争”再次凸显时下人们缺乏相互欣赏的文化精神。思想界炮轰文学界:中国当代文学脱离了现实,已经沦为市场的附庸;文学界反击思想界,思想界的态度傲慢,其实就是不懂文学,导致其“思想的贫困”。文化人所秉持的谦谦君子的风度在今天的文人中丧失殆尽,学术界的彼此不尊重已游离真正的文艺批评之上,给媒体提供了一些炒作的材料是小事,让文人相互欣赏的文化自觉离我们越来越远可是大损失。

  当世界其他民族都在倡导相互欣赏的文化自觉时,我们却使这种品质淡出这个时代!要知道法兰西文学的繁荣不仅有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这座高峰,也有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不朽之作,尽管他们创作手法不同,但都有极强的民族责任感,都能担当历史重任,都为繁荣法兰西的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文化精英的这种相互欣赏的心态使法国文学空前繁荣。而中国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相互欣赏,不仅使他们成为唐诗中的两座高峰,而且引领了诗歌走向。因此在今天这个背景下,呼唤欣赏别人的态度和胸怀就成了必修课。涵养思想品格,培养道德修养,炼就文化气质。如培根所言:“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相互欣赏既然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为什么当代人还要舍本逐末故步自封呢?别再囿于一己之斗室,到大天大地中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吧,心胸开阔点,眼界会更宽,如此才有成一家之言的契机。因此呼唤知识分子相互欣赏的文化自觉则是我们当前要努力建构的文化气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