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再也“麻烦”不到他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1:4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本报记者朱晓凯

  七十年前,3万多长途跋涉的红军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征;七十年后,这3万多红军中的一员--93岁的洪学智老将军也静静地走完了他人生的征程。作为那场壮举一个颇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洪学智的去世,标志着那个伟大而又浪漫的时代,正和我们渐行渐远。

  “他走了,我泪流满面……--”泪珠仍然挂在张洪祥的脸上,声音仍然在不停地抖动着。现年77岁的张洪祥于1978年起担任金寨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从1979年到1980年担任县委书记,此后又在原六安地委秘书长的任上工作了整整11年。“在整个六安,我算是和洪老接触最多的人,也是给他找‘麻烦’最多的人。这下他走了,我再也‘麻烦’不到他了。”张洪祥说,听到洪学智去世的消息后,老将军的影象影像总是不断浮现在他的眼前,“今晚,怕是不能睡了。”

  一个没有架子的“大官”

  张洪祥就任金寨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和县委书记期间,县里的经济十分困难,老百姓的生活也都相当贫困。张洪祥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找在北京的金寨县籍政府官员“求助”。金寨县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仅上个世纪五五六六十十年年代代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就多达59位,这的确是一笔非常丰富的“人脉资源”。刚开始的时候,张洪祥安排由民政部门牵牵头头,,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去北京看望那些老同志。自1979年担任县委书记后,他便每年亲自带队赴北京“公关”。

  张洪祥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洪学智是在1983年的6月。当时,六届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张洪祥和洪学智都是人大代表。会议期间,张洪祥领着一帮县里的干部前往洪学智家去看望“老乡”。洪学智的家位于北京太平路附近,是一幢独立的四合院,环境非常雅致。

  敲门时,张洪祥心里直打鼓,因为洪学智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是个“大官”,对像他这样的一个“七品芝麻官”,会不会“摆谱”呢?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洪学智见到家乡来人时,却非常热情和客气,“一点官架子都没有,他把大家引进屋子后,用浓浓的家乡口音忙着招呼大家坐下,还催着警卫员赶紧上茶水。待大家坐定后,洪学智又询问大伙家乡的情况,“他一遍遍地问老百姓过得怎么样?家乡的生产有没有搞上去?对家乡的情况显得特别重视。”张洪祥老老实实地告诉洪学智,家乡的经济状况不太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洪学智听罢,心情显得很沉重,他说今后要再回家乡看看,也要尽力帮助乡亲们。

  回家还要搞排场吗

  

  张洪祥说,自1953年到2002年,洪学智曾经先后7次回到家乡视察,其中有4次是在1978年以后。洪学智每次回到家乡,都是轻车从简,拒绝当地政府的任何的接待。据张洪祥回忆,洪学智每次回家乡,都是下塌在金寨县政府的招待所,“那个时候,我们金寨县的接待条件可能算是全省最差的,我们曾经多次提出来要给他换个地方住,但他坚决不同意。”有几次,为了住的问题,洪学智差点和张洪祥“吵”了起来。“我是金寨人,我来金寨就是回老家了,就是家里人了,回家还要搞排场吗?说不过去嘛?”这样“吵”了几次,张洪祥他们也就“悉听尊便”了。

  张洪祥认为,虽然少小离家,但洪学智内心深处那份“家乡情结”却异常浓厚。比如说他每次去北京到洪学智家探望时,总是带些长江毛鱼、六安瓜片、大别山野菜等六安地区的土特产,因为洪学智有言在先,给他送“礼”必须是家乡的“东西”,你送给他的东西再好再值钱,没贴上“大别山”的“商标”,他也是不会让你迈进家门的。

  “生生死死,都是我们金寨的人。”张洪祥说,如今他老人家走了,但他的灵魂还是会飘散在这千里大别山上的。

  

  为乡亲们办事是应该的

  

  这么多年来,洪学智究竟给家乡办过多少事情,张洪祥已经记不清了,可能连洪学智本人也记不清了吧。

  “那我就随便举几个小例子吧,”张洪祥说。比如说1984年吧,洪学智将解放军换装后剩余的20多辆军用卡车和10十多万件军大衣、军棉衣送到了金寨,解决了不少老百姓过冬的难题;比如说洪学智曾经专门安排上海解放军军医大学的专家们,连续多年深入到大别山腹地为老百姓看病,“全都是无偿的,老百姓高兴得直蹦啊”;比如说宁西铁路当初立项时,张洪祥等人曾经专门北上北京,找到了洪学智,在他的大力帮助下,相当材料终于上报到了铁道部等有关部委;比如说2002年皖西学院筹建时,张洪祥也和参与筹备的同事们一起,再次到了洪学智家“麻烦”他老人家,最终,皖西学院的筹建得到了教育部等部门的批准。

  有一次,张洪祥感激地对洪学智说:“洪老,你老人家的‘条子’真管用,您为家乡办了这么多好事情,我们真得好好谢谢您啊!”洪学智却幽默地说:“哪里的话啊,你是‘父母官’嘛,我还得听你的哟!”

  每次张洪祥去“麻烦”洪学智时,他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往往是:“‘父母官’又来了?又给我带来啥任务啊?说吧。”特别是当张洪祥担任原六安地委秘书长以后,和洪学智打交道越来越频繁了,两个人说起话来也越来越随便,甚至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有一次洪学智因病住院,张洪祥因为有公务在身,不得不去医院“麻烦”他老人家,医生说老人家身体不好,不宜多说话,老伴也面露了难色。躺在病床上的洪学智见状,气不打一处来,他用手使劲地摆了摆说:“你们都闭上嘴,我家乡的‘父母官’大老远地跑来了,他是来找我办事的,你们管什么管?你们谁都不许!”见洪学智发了脾气,周围的人这才不吭声了。

  大别山要多种些板栗

  洪学智对家乡经济非常关注,而且这种关注绝不是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指示”上,他的关心非常具体、也非常管用。

  洪学智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张洪祥和金寨县的同志们说,像大别山这样的山区,如果光靠种粮食,农民是永远都富不起来的。那么怎么做呢?应该多种一些适合山地的经济作物,比如说板栗、茶叶和野菜等,特别是要多种板栗。“山上一定要多种板栗,板栗这个东西真是个好东西,既能当饭吃,又能当菜吃,为什么不能让农民们多种板栗呢?”根据洪学智说的办法,金寨县从1983年开始广泛地种植板栗,通过多年的种植,目前这个县的板栗产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仅去年的板栗产量就超过了2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板栗大县”,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2千元。

  “洪老每次回家乡,嘴里总离不开板栗,如今我们不少农民过上了好日子,那都是托了他老人家的福啊!”张洪祥说。

  “不要给我唱赞歌哦”

  “洪老为家乡办事情,那绝对是真心诚意的,他为人很低调,只想把事情办干好,让乡亲们日子能过得好一点,他不希望别人为他唱赞歌,甚至在这方面实事求是都不可以。”张洪祥说。

  在这方面,有一件事情给张洪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2年,为了宣传金寨籍的老红军、老战士,激发金寨县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金寨县有关部门计划编写、出版一本《<<解放军金寨县将军传》>>。洪学智无疑是金寨县最具知名度的老将红军,县里很认真地组织人员为他撰写了“洪学智篇””篇。文章写好后送给洪学智审阅,没想到老人家看过后竟然非常生气,他说:“这哪是在给我写传呢?这是在吹捧我啊!”第一稿没通过,县里又组织人员写了第二稿,张洪祥考虑到第一稿中很多实事求是的内容,都被洪学智给删掉了,便在文章的末尾增加了一段他老人家关心家乡经济发展的建设的一段文字。这次洪学智看了,虽没再发脾气,但却建议将这一段也给删掉,他说:“你们不要这样写行不行呢?你们这样一写,好象像我洪大麻子(当年彭德怀元帅给洪学智起的“绰号”)心里只想着自己的老家,不关心其他地方似的,我啊,还是得避避嫌哦。”因为当时洪学智已经患病,他便交待由秘书邢奇宝少将再作修改。

  后来邢奇宝将这段原本详细的文字改得模糊了一些,并在洪学智本人没有签字认可的情况下,以“洪学智办公室”的名义将定稿传回县里。由于洪学智的一审、二审,《<<解放军金寨县将军传》>>的这本书也因此被拖延了出版时间也不得不向后推迟。

  洪学智走了,永远地走了。在1955年共和国授衔的55位上将中,如今只留下了吕正操和萧克这两位老将军了。和所有人一样,白发苍苍的张洪祥也只能在脑海中保留洪学智那些曾经的影像了。“你看,这是我随身带着的电话本,第一页第一行,就是他老人家的电话和家庭住址,第二行是他的秘书邢奇宝的,以前,我一翻开电话本就能看到他老人家,今后,再翻开这电话本,我还会想起他,想起他为家乡做过的那一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