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搬迁新村筹划四年未动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1:5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据新华社电淮南市凤台县后岗村4年前就被确定为采煤塌陷区,近两年多次出现危房倒塌事故,已造成1死3伤,而筹划搬迁的新村依然没有动工。后岗村1000多村民每天提心吊胆地在危房里生活,房倒人亡的悲剧随时可能出现,而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却在新村搬迁的问题上打“太极拳”“踢皮球”。

  房倒人亡村民惶恐不安

  凤台县岳张集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岳敬玺告诉记者,在岳张集镇像后岗村这样的塌陷区还有10个行政村,涉及到13000多人,以后还会有5个村将陆续成为塌陷区。

  “我小儿子当场就被砸死了,才1周岁零8个月。”痛失爱子的后岗村民吕多灵两眼呆滞,神情萎靡,“女儿扒出来时,也已经晕过去了,眼珠发白,送到医院急救后才有了气”。

  今年6月30日夜里,吕多灵家的房屋突然倒塌,家里4口人1死3伤,她和丈夫岳文库头部受伤,她背部的骨折还没有完全恢复,一干活就疼得受不了。

  后岗村在2002年就已经被丈量并确定为塌陷区,近年来地面连续下沉,造成墙体倾斜,房屋开裂,以往的稻田已经变成了水塘。

  “别的地方都是刮风下雨往屋里跑,我们这里是刮风下雨向屋外跑。”村民岳文好说,自从危房倒塌砸死人后,村民们更加害怕了,每逢刮风下雨更是心惊胆战。

  “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希望有个能安全居住的地方。”一位村民说,村里有10多户年轻人到集镇上租房去了,剩下的村民则像他们一样,只能在家里硬撑着。

  顶梁用棍撑安居房遥遥无期

  在村民岳古明家,北墙上有1条4指宽的裂缝,从墙头一直裂到墙根,造成北墙与东墙几乎完全脱离,通过裂缝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后的树木和路上的行人。东墙与南墙之间也有约0.5厘米宽贯穿性裂缝。由于东墙过分倾斜,无法支撑顶梁,58岁的岳古明老汉不得不用一根2米多长的竹竿支撑顶梁。支架下面是一块用来挡雨水的塑料布。

  村民岳古付家后墙上1条3指宽的裂缝有3米多长,从墙根弯弯曲曲地开裂到墙顶,房外的树木和阳光清晰可见。地面上几道裂缝相互交错,裂缝两侧的砖头都已松动,有的脱离了原来的位置,地面高低不平。走廊上方的横梁上,有四五块砖头已经松动,用棍子轻轻地一碰,就有一块砖头落了下来,差点砸在记者的脚上。

  “每天晚上都担心房子会突然塌掉,可是害怕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也找村干部反映了很多次,没有一次中用的!”岳古明给记者描述,每逢下雨,雨水“哗啦啦”地漏,墙顶的砖头已经掉下来好多次了,家人差点被砸伤。

  记者又在后岗村看了十多家的房屋,几乎每一家的房屋都有开裂,很多家的门窗都因墙体变形被挤压得无法关闭。岳文罗家的正屋前门上方有两条约1厘米宽的裂缝,从墙顶裂到门顶,门框受挤压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变形。村民岳文好家的房屋前墙上有几道贯穿性裂缝,有多块砖头已经松动。村民岳人社家楼房一层的后墙正中央从上到下完全开裂,裂缝约有1厘米宽。岳文义家和岳文库家的房屋已经倒塌,房倒处残砖断瓦,一片狼藉。

  后岗村房倒人亡的悲剧已经出现,而在拟定搬迁的新村选址上现在依然是大片的庄稼地,看不到任何着手建设新村的迹象。

  塌陷区长效治理机制亟待建立

  “塌陷区走到哪里都是问题。”凤台县煤电化重点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颜炳广这样形容塌陷区的现状。他说,凡是牵涉到煤矿的事情,镇、县政府处理起来都特别棘手,因为煤矿直属矿务局管辖,镇、县政府管不着,只能一级级往上报,一层层慢慢拖,结果倒霉的还是村民。

  淮南矿业集团资源环境部征迁科科长陈德好告诉记者,矿业集团2005年2月份落实了后岗村搬迁新村建设用地,同年9月份支付400万元垫层、水系改建费用,其余补偿款也均已到位,剩余事项应该由地方政府负责,即使出了事故也和煤矿没有关系。在村民搬迁之前,矿务集团每年支付搬迁住户危房租赁费每户1200元,用于搬迁区村民搬迁期间的安全过渡。至于部分塌陷区的面积没有丈量和补偿款没到位,与村民抢建、抢栽有关,而非矿务局故意拖拉。

  “煤矿采煤造成土地塌陷,矿区不提前通知地方政府,也不主动和地方政府协调解决,常常是出现塌陷以后由村民反映到镇政府,政府才知道出现塌陷了。”岳张集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岳敬玺告诉记者,矿务局赔偿款到位迟缓而且低于村民损失,造成村民搬迁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是目前塌陷区搬迁滞后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凤台县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股股长张志强说,根据安徽省土地征用的相关规定,煤矿部门应该在土地塌陷之前对将要塌陷的土地进行征用,并对塌陷区居民妥善安置。如果采用“先征地后开采”的工作方式,类似房倒人亡的事故就能避免。

  他认为,塌陷对土地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最令人担忧的是,煤炭资源全部采完后,当地农民靠什么维持生计。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针对管理塌陷区的长效机制,不仅要解决农民搬迁问题,保障农民的生命安全,更要从长远解决塌陷区农民的生计问题,综合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引进先进技术或人才,发展当地旅游、养殖等产业。只有着眼长远、统筹全局地解决塌陷区问题,才能让农民真正实现安居乐业,营造和谐社会。(程士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