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说对联(漫话•漫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3:4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说对联(漫话•漫画)
中国的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书法家写一个字,也可以作为艺术品。用于语言,除写文章和写诗以外,还常写成对联,那是对仗的两个诗句正如相声《对春联》里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古时文人常用对联逗孩子,但碰上聪明有才的,反而会吃亏。在明代就有于谦的故事。于谦年幼时他母亲把他头发梳成双髻。他在上学路上遇到名叫蓝古春的和尚,和尚戏他

道: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应道:狗嘴何曾出象牙。

  人常用对联作讽刺。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年河北、陕西、浙江灾荒严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正值李鸿章主政,翁同龢任户部尚书。一个宰相,一个司农,都在贪图富贵,无视民瘼,朝野怨声载道。恰好这两人一是合肥人,一是常熟人。于是有人撰联道: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亲友去世也用挽联以示哀悼。如蔡元培挽梁启超的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上联说的是梁启超助蔡锷(松坡)推翻袁世凯帝制一事;下联则是在引进西方文化这一方面表扬梁启超。蔡元培是北大校长,因此着重在文化方面立论而提到康南海(康有为)。

  京剧大师梅兰芳给演员写的对联很有趣: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我国有深厚文化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很普遍。老百姓就会用对联讽刺出气。清朝初年北京某街住着不少亲王及太监,秽闻丑事也不少。街口有座土地庙,内有土地公、土地婆。夜里有人于庙门两侧贴上一联:这一街许多笑话;我二老从不做声。

  抗日战争期间我在四川,过年时,在乐山县就见过许多人家门上贴着很有趣的春联,记得有: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拉壮丁。

  清代流传一个故事,说的是山东潍坊县令郑板桥除夕微服出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了一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又是一年”。他一想就明白:上联缺一,下联缺十,暗示缺衣(一)少食(十)的意思。

  作对联有许多巧妙技法。今以相声为例。请看《对春联》中的滑稽对联:

  乙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甲 五台山后五层台,台、台、台。(学打小锣的声音)。

  乙 他又开戏啦:大妈妈大模大样骑大马。

  甲 老姥姥老夫老妻赶老羊。

  乙 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落读酪音)

  甲 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乙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甲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前面拧字读去声)

  这可能就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相声艺人编的。中国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进化的特色,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发展和流行。这一点从对联的普遍流行可证。由此我深深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和美好。

方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