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通讯:来自傈傈族的村野歌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4: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保山十一月二十一日电题:来自傈傈族的村野歌声

  中新社记者 王岩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欢笑。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在云南保山的西亚村,四十一个傈僳族农民在一所简陋的教堂里进行他们每周例行的歌唱练习

  当这首驰名中外的苏格兰民歌以四个小声部的形式、用傈僳族语言从一群皮肤黝黑、神情腼腆的乡村农民口中缓缓流出时,没有人不被震撼。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演唱形式竟然被一些刚从田间地头回来,脚上的泥还没洗干净的傈僳族农民信口唱来,且各个声部都配合得很好。

  “他们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乐谱对他们来讲更是天书一般”,当地文化站工作的陈绍梅女士介绍。但据说有专家听过他们的演唱之后,认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不亚于音乐学院的大学生,甚至更好。

  而就在一天前,在云南怒江的泸水县里,记者听到另外一群傈僳族农民用相当专业的水准演唱傈僳族传统的“三大调”,和无伴奏四声部一样旋律优美且震撼人心。“三大调”是傈僳族传统的三大类型唱法,包括用来追忆的“莫广”、青年男女歌唱爱情的“优叶”和即兴发挥的“摆时”,他们没有固定的歌词,均是根据当时的境况即兴而唱。

  五十七岁的密玉珍玛告诉记者,对于他们傈僳族来说,唱歌是一种习惯,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歌唱,歌唱本身也是生活。她认为做完家务,换上祖传的“拉奔”,和村里人一起唱歌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光。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今年七月北京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西亚村的傈僳族农民就用他们带着山野间灵性的和谐统一的歌喉和毫无矫揉造作的演唱打动了评委,抱回了优秀奖和特别奖两大奖项,成为唯一荣获两个奖项的代表队。

  在这个合唱队里,年纪最大的七十一岁,最小的只有二十岁。提到去北京比赛,三十八岁的傈僳族妇女胡丽芳至今仍很兴奋,“我去了天安门,还游了长城,北京真大啊!”她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感慨道。她的丈夫和父亲也在合唱队里,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和丈夫每天要摘烟叶和甘蔗,一起侍弄家里一亩多的稻田,还要喂六头猪和一头牛。

  胡丽芳的父亲胡永庆告诉记者,当他歌唱时,全身每一个细胞仿佛都投入到音乐中去了,没有任何杂念,根本感觉不到一天的辛劳。

  “感谢这方养育了我们生命的大山大河,感谢这一块美丽的土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些生活并不富裕的傈僳族农民用他们真挚的爱赞美着身边的一切。(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