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爱心如潮涌 胜似好风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4:3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活动进展

  读者网友 热捧爱心活动

  本报和快上网—成都在线共同发起的“带走一片风景 留下一份爱心”活动昨天发布后,立即得到了读者和网友的响应,本报共接到咨询电话40多个,而快上网-成都在线论坛上的跟帖响应者已达120多个。虽然活动刚刚启动,但爱的暖流已经开始在人们心中流淌。

  市民:踊跃报名

  本报昨日推出“爱心之旅”的活动后,许多市民给本报打来热线,报名参加此次活动。仅昨日一天,本报就接到了数十位市民的报名参与电话,以及几十个咨询电话。一位姓吴的女士打来电话称,她是成都一所职业学院的老师,她和学生们看了本报的活动后都非常感动,于是决定捐赠大量的书本、衣物、钱等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昨日许多市民还表示,他们不仅愿意参加此次捐助活动,还打算以“结对子”的形式与贫困孩子保持联系,长期资助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网友:积极支持

  记者昨天晚上登上“快上网—成都在线”发现论坛上的跟帖已达120多条。网友们的语言虽然简洁,但透露出来的爱意却让人感动。第一个跟帖的网友清风拂红裙留言说:“我马上回去准备,希望能有所帮助!”在她之下,马上有人跟进,“好事情,支持!”“我马上回去准备!”“为了社会的和谐,我们努力着!”其中一个网名叫Aki的网友说:“为自己、为亲人、为朋友,也为那些穷苦的孩子,多做善事。一定去!”成都在线负责人柳叶刀先生告诉记者,在《带走一片风景 留下一份爱心》这篇报道刊登出来后,得知这次活动要组建一个“爱心车队”,很多网友就在私下里邀约,“很多人都要参加,组建一个车队没问题!”

  活动解释

  12月2日 把爱心献给大邑贫困家庭

  报名将持续到12月1日,敬请注意活动细节

  昨天,经本报与快上网-成都在线相关人员反复商讨,考虑到这次“带走一片风景 留下一份爱心”活动是与成都创佳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将活动地点初步确定在大邑县境内,大家在献爱心的同时,可以前往地主庄园或建川博物馆参观。就在昨天,本报热线962211接到许多咨询电话,询问与活动相关的细节问题,记者在此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回答。

  问: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是好久?

  答:时间昨天才确定下来,考虑到大家平时要上班,所以确定在12月2日(星期六)。

  问:报名什么时间截止?

  答:之所以将活动确定在12月2日,就是为了给大家留下充裕的报名时间,我们的报名将持续到12月1日(星期五)。如果昨天没有看到报纸或者没有来得及登录“快上网—成都在线”论坛的市民,可以拨打本报热线962211咨询或者报名。

  问:我们该为贫困家庭做些什么呢?

  答:可以为他们捐赠过冬的衣物,可以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捐学费或者学习用具,还可以和这些家庭结成对子,反正,爱心不分大小,只要有,我们就接受。

  问:我没车,到时可能去不了,我的东西该送到哪呢?

  答:没有车的朋友,你们可以将捐赠物品送到成都日报热线办公室,我们将为你带到贫困家庭当中。

  问:我们是一家企业,想问一下,车队有没有数额限制?

  答:为安全起见,车队有数额限定,“爱心车队”的车辆将不超过20辆。

  问:受捐赠的家庭有多少?如果捐赠的东西太多,几个家庭不可能全部收下吧?

  答:我们不可能将爱心捐赠体现在一户或几户家庭中,如果捐赠物品多,我们在走访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家庭后,将把其余捐赠物品交给当地有关部门,让他们帮忙转交给急需帮助的贫困家庭。最后,有关部门会给我们出具一个受捐家庭名单。

  爱心故事 请你讲出来

  一块小石子可以激荡出无数的涟漪,一朵蒲公英可以播散无数的种子,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则可以唤起更多的爱心。为配合此次“爱心之旅”的慈善活动,从今日起,本报正式推出《爱心故事》栏目。如果你对别人有感人肺腑的爱心帮助,或是你曾经接受过别人慷慨无私的爱心救助,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2211讲述你经历的爱心故事。或许,你送出的这匙心灵鸡汤可以滋润更多人的心灵,可以激励更多人伸出援助之手。

  靠姐姐的勤工俭学读中专

  讲述人:刘女士

  昨日,一位姓刘的女士给本报打来热线报名参加此次活动。刘女士称,她儿时艰辛的求学经历是她参加此次活动的重要原因。在电话里,刘女士给记者讲起了她的故事:

  她出身在遂宁大英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家里有三姊妹,一个弟弟,一个姐姐。虽然家贫,但三姊妹都很能读书。她16岁那年,姐姐考上了大学,家里东拼西凑让姐姐如愿进了大学校门。她当时的成绩非常优异,也想像姐姐一样去考大学,她自信也能考上。

  然而,此时家里已经没钱再供她读大学了,在苦苦哀求父母无果后,她含泪考取了峨眉市一所普通中专。在中专里,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钱给她作生活费,而学校又不允许学生外出勤工俭学,每月她只能靠姐姐在大学里勤工俭学后挤出的一点钱来生活。为了节省开支,她在地摊上淘最便宜的生活用品,在超市里购买即将到期而打折的食品。许多时候,她都是用白米饭和着豆瓣一起吃,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

  在异常艰难地读完中专后,她幸运地进入了一家企业工作。一晃十年过去了,她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和工作都稳定了下来。当她看到本报照片上真实记录下的“贫困学子一双双渴望上学的眼神”后,她突然回想起了以前那段坎坷的求学经历。为了让更多的穷孩子读上书,她于是决定尽力帮助他们。

  本报记者 邓晓洪 邓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